金黄且籽粒饱满的玉米穗。 胡建华 摄
技术人员在测玉米含水量。 胡建华 摄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9月27日电 (刘文华 杨景欣)秋风拂沃野,田间测产忙。9月24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内蒙古农业大学等专家组成的玉米测产组在开鲁县分三个点位开展千亩方、万亩片测产工作。
在开鲁县开鲁镇小城子村千亩方测产现场,拉卷尺、量面积、掰玉米、称重、脱粒、水分测定……专家组严格按照测产操作流程和技术要求,随机抽查地块进行实收实测,精确测算玉米亩产量,确保测产数据客观,真实反映稳面积、提单产、保总产、促增收成效。
“今天我们主要是对开鲁镇小城子村、建华镇六合村千亩方及小街基镇街基村万亩片进行实收实测,经现场称重折算得出,小城子村千亩示范区平均亩产1118.66公斤(含水量14%)、六合村千亩示范区平均亩产1113.55公斤(含水量14%),街基村万亩示范区平均亩产1046.78公斤(含水量14%),这个结果已经达到了我们的预期目标,
因为我们的设计方案就是要达到每亩1000~1200公斤这样一个产量。”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专家组成员李少昆说。
今年气候异常,开鲁县年降雨量在7、8、9月份超过去年同期150毫米,玉米灌浆期阴雨寡照对后期产量形成产生不利影响。在气候不利的条件下,开鲁县玉米单产仍实现稳产,这让广大社会化服务主体切实感受到“不断完善升级生产技术,向土地要产量、向科技要效益”的重要性。
“我们合作社在小城子村种了2000亩地的玉米,今年已经是第三年种了,一直采用玉米密植滴灌精准调控技术,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今年虽说多云寡照,但产量也还不错。”开鲁县农耕之路农机合作社负责人马忠臣看着测产结果,乐呵呵地说。
“我们今年种了3万亩玉米,最大的感受就是懂科学、会技术很重要,就是今年这样一个气候条件下,我们还能稳产确实全靠科技加持了。”当被问起稳产秘诀,开鲁县志国农业种植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志国坚定地说。
开鲁县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核心区,玉米是这里的铁杆庄稼。近年来,开鲁县坚持以科技创新、机制革新、三产融合打造农业现代化县域示范区,依托中国农科院玉米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科技包县”,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发展的战斗堡垒作用,针对种质资源、植保防治、收获采摘、仓储加工等全产业链存在的实际问题开展科技攻关和推广转化,打造“数字开鲁”科技化信息化平台和覆盖全部镇村的科技示范基地矩阵,形成国家、自治区和市、县、镇、村六级联创科技成果推广体系,加快实现农业稳产增产、乡村全面振兴。
中国农科院玉米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六级联创科技示范区由钱前院士领衔、全国首席玉米专家李少昆研究员带领团队驻点推进“科技包县”模式,集成示范“五统四控三提两增”,将玉米密植高产高效全程机械化绿色生产示范行动打造成为集成果展示、技术集成推广、现场观摩培训于一体的引领粮食生产的样板典型。示范区目标平均亩产1000公斤以上、单产水平提高10%以上,平均每亩增效200元以上,全县已建成玉米密植高产示范区199个,涉及98个社会化服务主体,推广玉米密植高产面积100万亩以上。
李少昆介绍:“‘科技包县’推广的技术是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这项技术也是全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的核心技术,关键三个词,第一个是密植,第二个是滴灌,第三个是精准调控。密植就是把我们原来的4000株每亩,提高6000~6500株每亩,这样我们能增加2000~2500株每亩,所以亩产至少可以增加200~300公斤干粮;通过精准调控和滴灌,我们能提高水、肥资源的利用率,同时降低劳动力的投入,还可以提高玉米的抗逆境能力。今年已经是开鲁推广使用这项技术的第三年,目前看它的增产增效、农民增收的效果非常显著,这也充分体现了‘科技+行政’的重要作用。”
据了解,测产当日玉米乳熟程度达到90%,10天后,可达到玉米完熟期,预计单产还能提高10%以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