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内蒙古分社 • 正文
 内蒙古风情

呼和浩特新城区:“老外”点赞的“好City”

2024年09月27日 15:27   来源: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9月27日电(梁良)一座宜居宜游宜业的魅力城市,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时下,漫步呼和浩特新城区城乡,整洁雅致的大街小巷、便捷舒适的公共设施、安心宜居的生活环境……不仅让本地市民感受着城市的美丽蜕变,更让来到这里的外籍人士赞叹着“中国变化”。

  人间烟火,其来自有。随着共建“一带一路”不断推进,在呼和浩特这座北方城市生活的外国人也越来越多,在他们的眼中,呼和浩特是座有着“日新月异”变化的“Well-Being City”。

  刚来呼和浩特从事英文教学工作的南非人Gees遇到了一个突发问题,他的银行卡疑似被盗刷了,可是中文不好的他怎么也说不明白自己遇到的情况。情急之下,Gees想到了在中国有句话叫“有困难,找警察。”于是他赶忙报了警。

  接到报警的新城区公安分局东河派出所的干警立即赶往现场,在了解到事情经过后,民警用自己的“散装”英语连比带划地告诉Gees,是因为他的手机购物软件开启了免密支付导致的银行卡支出,并不是银行卡被盗刷了。民警还帮助Gees在银行调取银行卡流水并修改了支付方式。

  “我的中文太糟糕了,也不太理解银行卡内的钱财为什么会不明‘消失’,太感谢这里的警察的帮助了。”说着,Gees便握着民警的手连声道谢。“你们真的温暖到我了!”

  当民警们告诉Gees,在呼和浩特、在新城区,像他们这样的民警还有很多很多,Gees感慨道:“O my god,难怪我身边的人都这么幸福,原来他们有这么多守护者,我想要在这里安家!”

  已经来呼和浩特定居18年的白俄罗斯人奥莉佳总是会用“日新月异”向她家乡的亲人介绍这里的变化。

  今年42岁的奥莉佳,2006年研究生毕业后便来到呼和浩特生活,现在她是呼和浩特市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音乐老师。

  “记得我刚来的那几年,我们住的‘老破小’总会因为没有人管而发愁下水道堵塞、暖气不热这些烦人的小问题。”奥莉佳回忆起呼和浩特给她的初印象并不是十分美好,“当时在呼和浩特的外国人不是很多,所以大家总会抱着异样的眼光,这让我很别扭,好像我并不属于这里。”

  “随着时间流逝,一切都在改变。”奥莉佳细数起了这些她身边的新变化,“事实上不仅是我住的小区,这座城市也在用‘中国速度’变得越来越美,越来越好!”奥莉佳笑着说道,她的笑容里是满满的幸福。

  “你知道我最开心的事是什么吗?”奥莉佳神秘的对记者说道,“我最开心的是我的邻居们对我非常友好,我就像他们的亲人、朋友一样,跟他们打招呼,甚至被邀请去社区里跟他们一起过中秋。”

  奥莉佳说当她去附近市场买菜时,那些熟识的商户会向老友一样对她照顾有加,“他们会给我挑最好的蔬菜水果,我觉得他们好像我的亲人,我越来越喜欢这里了。”

  来自伊朗的穆尔卡扎伊则对呼和浩特人对他的称谓变化深有感触。“3年前初到呼和浩特,走在大街上人们对我指指点点,很明显他们对我这个外貌与本地人差异很大的外国人感到很好奇。而且在很多场合他们都没有跟我交流过,就给我安了一个名字叫‘老外’。”穆尔卡扎伊说。

  “这种称谓让人尴尬,但是一次经历让我彻底喜欢上了呼和浩特。有一天我妻子生病了,正当我不知所措的时候,新城区社区的工作人员正好路过我家,是他们带我们去了医院,还帮我们办理了住院手续。到了医院,许多不相识的人给了我们不同程度的帮助,他们与我从未谋面,但是每个人都不再叫我‘老外’,而是‘朋友’!”穆尔卡扎伊欣慰地说道。

  “虽然只是称谓的变化,但让我感觉到了呼和浩特处处充满着浓浓的善意,城市的包容性与开放性也从这些细微的表现中体现出来,而这正是吸引人才、游客的强大感染力。”(完)

编辑:乌娅娜
图片新闻
  • 华能北方“温暖工程”让幸福升温
  • 内蒙古阿拉善:多措并举促草原休养生息
  • 我国首个跨省区特高压绿电交易项目达成
  • “消保县域行”专项宣传活动在察右后旗举行
  • 内蒙古森工集团9个中层岗位开展竞争上岗
  • 内蒙古移动捐赠“多媒体教室”点亮乡村振兴教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