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内蒙古新闻5月29日电 (刘文华 李娜)落日余晖、湿地湖畔,点一堆篝火、饮一壶奶茶,在蒙古包前听一曲悠扬的民歌,是独属于科左后旗人的乡愁。近日,在第五届“乌尤黛”杯科尔沁民歌大赛的比赛现场,来自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的金钢以一首粗犷豪放、古朴苍劲的科尔沁民歌《杜月》赢得本次大赛成人组一等奖,以歌为引,展现出科左后旗这片百花齐放的文化沃土上独有的文化魅力和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
传承的技艺是文化的火种,唱出的曲调是家乡的味道。科左后旗素有“民歌之乡”的美誉,生于斯、长于斯的金钢从小受家庭氛围影响,接触潮尔史诗、好来宝、乌力格尔、科尔沁民歌、蒙古族四胡等传统艺术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对民族传统音乐产生了浓厚兴趣。毕业后,金钢毅然回到家乡,开始学习钻研潮尔演奏技巧,并花费大量时间深入科左后旗各地,特别是农村牧区,走访交流、采集素材,开展史诗的收集整理工作。金钢说,我们不仅是史诗的记录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也许有关这些歌的记忆已经远去,但这些歌永远不会老。2017年,金钢正式成为“科尔沁潮尔史诗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以实际行动让这颗非遗技艺传承的火种燃起燎原之势。
薪火相传,方能生生不息。走进金钢老师的家中,一座座奖杯记录着他在民族传统音乐表演上的飞速成长,一份份手稿烙印下他在文化传承的路上留下的铿锵足迹。为更好传承与发展科尔沁潮尔史诗等非遗技艺,金钢于2023、2024两年间受邀到内蒙古艺术剧院民族曲艺团为演员们进行授课培训,期间编创了叙事民歌《张玉熙》、科尔沁潮尔史诗《莽古斯的宇宙》、好来宝《美丽乡村》、乌力格尔《钢铁熔炉》等10余部作品。同时,金钢注重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目前已有潮尔史诗学员5名,四胡学员40余名,录制“潮尔史诗作品集”已达500余小时,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宝库注入更为蓬勃的力量。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于金钢而言,民族传统艺术就是一段段曲、一首首歌交织而成的。这段曲,穿越古今,留下一个民族文化的回响;这首歌,走向世界,架起各民族交流的桥梁。2019年,金钢受邀到东欧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等国家巡演,凭借潮尔史诗叙事、抒情、吟诵为一体,曲调节奏鲜明、调式多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吸引力等特点,受到各国群众的广泛欢迎和喜爱,诸多艺术爱好者与金钢交流学习,真正实现了以潮尔史诗等传统艺术形式为介,让民族与世界相连、文化与文化相通,从科左后旗出发,向世界打出一张“民歌之乡”的亮丽名片。
学习、传承、发展,交往、交流、交融,2008年,科尔沁潮尔史诗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科左后旗以传承为要,奋蹄疾驰垒起文化新高地。“蒙医正骨”“马具制作”等非遗文化在这里绽放光彩;潮尔史诗、科尔沁民歌、蒙古族四胡、民族歌舞、好来宝等民族特色节目精彩纷呈;文化下乡让乌兰牧骑“红色的嫩芽”在基层绽放,原创文艺作品传递出守望相助的民族大爱、人民生活的幸福安康……
据悉,近年来,科左后旗大力开展调查立档工作,逐步完善非遗“四级名录”,积极举办非遗进景区、进学校等活动,向社会进行非物质文化的展示展演。2022年以来,认真落实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和好来宝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举办各类培训班11期,培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80余人次,为推动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打响北疆文化品牌贡献出科左后旗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