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电储能公司智能化生产车间,只见工人们正忙着组装电芯,智能机器人挥舞“手臂”进行激光焊接。生产线旁,一个个组装好的储能电池包整齐地排列在产品区,即将送入集装箱进行下一步的装配。
走进正耐智能电气产业园车间,技术人员娴熟操作,激光切割设备分分钟就将一块两米五长、十五毫米厚的镀锌板精准切割,而这种电脑智控环节,在整个车间多达11处。
走进内蒙古九州通医药有限公司物流中心,现代化的自动分拣系统和高效的货物传输线运转不停,工人们在流水线上有序作业。
……
数字技术正在重新定义生产链条,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新制造呼之欲出。在数字化车间,生产链条的各个环节进行积极地交互、协作与赋能,提高生产安全性;在智能化生产线上,工人与机器人并肩工作,形成了人机协同的共生生态;而通过自动分拣系统,可以让分拣与配送效率和准确性更高……近年来,随着呼和浩特市“六大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壮大,这些科技感十足的全程智能化生产场景越来越普遍。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未来已来,呼和浩特该如何着眼增强城市发展长远竞争优势,抓住人工智能“牛鼻子”,形成新质生产力?
数据是新型资源要素,也是发展人工智能的重要支柱。目前,“智慧青城”城市大脑已接入全市109个单位、333个系统,实现了可接入、可展示、可应用、能协同,做到了层层穿透。应用场景覆盖经济、政务、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大领域。正在搭建“一网、一云、一账、一脑、一盾、大模型、两中心、实验室”的数字呼和浩特架构,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强大数据支撑。
数据是关键生产要素,而算力则是处理和传输数据的关键能力,拥有更强大的算力意味着在数字化竞争中更胜一筹。呼和浩特是国家“东数西算”北方算力中心,算力发展指数位列全国第15位,有基础、有优势。去年以来,“东数西算”内蒙古算力枢纽吸引力不断增强,呼和浩特市聚焦打响“绿色算力供给者”品牌,成功举办了中国绿色算力大会,成立了和林格尔绿色算力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了《2023中国绿色算力发展研究报告》《和林格尔绿色算力指数发展研究报告》,一批绿色算力项目集中签约落地。算力集群贡献率不断提升,实现了输出电力向输出算力转变,“和林格尔绿色算力超市”启动上线后,实现“东数西算”本地结算。
下一步,呼和浩特市将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机遇,打造坚实可靠的算力底座、高效协同的模型创新生态、全域全时的场景应用,加速培育首府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呼和浩特日报 记者 梁婧姝)
原标题:呼和浩特:抓住人工智能“牛鼻子”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