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内蒙古分社 • 正文
 科教文卫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呼和浩特医院里的“生死时速”

2022年10月15日 10:02   来源: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

图为内蒙古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进仓查房。 内蒙古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供图

图为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的医护人员,为密接患者进行床旁替代透析治疗。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供图

图为疫情之下的急诊科接诊量陡增。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供图

  中新网呼和浩特10月14日电 题:疫情之下,呼和浩特医院里的“生死时速”

  中新网记者 张玮

  如果说,抗击疫情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那么医院便是与疫情短兵相接的前沿阵地。

  2022年9月28日起,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暴发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奥密克戎变异毒株BF.7来势汹汹,阳性感染者在短短半个月时间里累计超5000人。

  分流普通患者、扩增定点医院、设立“黄码医院”、改建方舱医院……疫情之下,呼和浩特市内的各级医院内上演着一场场分秒必争的“生死时速”。

  定点医院里的希望之光

  10月4日起,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作为定点医院开始接收新冠肺炎确诊患者。

  在这座医院里,一个个弱小且坚强的生命点燃了希望之光。

  这里收治了内蒙古发生疫情以来年龄最小的新冠病毒感染者,仅出生3天。

  由于父母在隔离病区住院治疗,医护人员便担任起“临时家长”,24小时轮流看护宝宝。

  “看着宝宝大口大口吮吸着爱心人士送来的适龄奶粉,清澈灵动的小眼睛眨巴着,所有的艰辛和疲惫瞬间被融化了。”护士长周瑞如是告诉记者。

  在医护人员不间断地精心呵护下,宝宝各项指标逐渐恢复正常。

  而作为定点医院,成功实施首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手术,是为一名阳性准妈妈做剖宫产手术。

  三级防护下的麻醉、手术操作难度倍增。1个小时后,随着一声啼哭,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如同一道曙光,划破被疫情笼罩的阴霾,带来希望。

  另一家定点医院--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医院内接收着400余名确诊病例。有重症高危因素的患者是内蒙古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关注的重点。

  “确诊患者中有一位80岁的老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脑梗等基础疾病,属于重型病人,经过全力救治,病人最终顺利出院。”专家组组长孙德俊说,提前干预会大大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自10月7日以来,江苏、浙江、河北、天津,以及内蒙古各兄弟盟市的医疗队陆续抵达,驰援呼和浩特本轮疫情的医疗救治工作,为点亮这座城而共同努力。

  “黄码医院”里的生命保障

  要确保黄码、红码地区核酸采样结果为阴性的患者不被感染,也要确保发现阳性患者及时上报。

  疫情发生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感染三区)和呼和浩特市中医蒙医医院被确定为“黄码医院”,接治来自全市中高风险区、隔离管控区域的患者。

  “黄码医院”成为疫情防控期间隔离管控区患者的生命。

  近日,医务人员在一高风险小区进行核酸采样时,发现一名男性居家隔离时昏迷。随即,120救护车将该名患者紧急送往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感染三区),这所“黄码医院”重点保障急危重症和心血管疾病患者就医。

  经会诊,发现该患者脑部出现大面积出血,须立即手术。

  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张晓军在对患者进行手术时发现,该患者脑动脉瘤破裂、出血。“一般人的大脑出血量大于30ml就会有生命危险,这名患者的出血量达到了100ml,更是在死亡线上挣扎。”

  经过2个多小时的抢救,手术顺利完成,患者生命体征平稳。而张晓军则马不停蹄地奔赴下一个“战场”,继续为一名脑出血患者争分夺秒……

  疫情中的“急诊人”和“血透人”

  凌晨2时30分,一辆120急救车呼啸驶入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

  “男,38岁,来自封控区,无明显诱因出现剧烈胸痛,考虑为急性心肌梗死。”

  “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全程闭环、全程防护下行急诊介入手术治疗。”快速诊断后,急诊科主任陈凤英迅速下达抢救指令。

  “没有核酸报告?先救人!”急诊外科门诊主任医师王琦决定开通绿色通道、启用备用隔离手术间,为一名急诊抢救室转入的腹痛、休克老年患者,紧急实施剖腹探查手术。

  特殊时期,急诊科接诊量陡增,不仅人手紧缺,120出诊也变得异常艰难。

  4名120医生则承担起救护车的出诊任务,实行“一人一班,一班24小时”的轮岗制度。

  突如其来的疫情令人们的生活节奏被动放缓,医护人员却始终是一盏“明灯”,为患者带来希望与信念。

  疫情发生以来,血液净化中心组建“特殊医疗工作组”,前往感染科为密接患者进行床旁替代透析治疗。

  因红码患者出行不便,来院时间不确定,工作组24小时随时待命,连轴转是常有的事。

  “感染科为红码患者设置了专用的血液透析治疗病房。”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肾内科副主任石东英告诉记者,血液透析是体外循环治疗,有创穿刺、导管护理、废液排放都会使医务人员随时面临血液、体液、分泌物喷溅的风险。

  即使直面病毒传播风险,这支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队伍,仍在尽一切努力确保每一位患者得到及时治疗。(完)

编辑:张林虎
图片新闻
  • 集大铁路二标首榀箱梁成功架设
  • 通讯: 中国现代名城鄂尔多斯重塑形象 让“平安”在这里触手可及
  • 通讯:“嘎查书记”张冬林:建设科尔沁草原上的新农村
  • 内蒙古首届“活体”昆虫大型科普展开幕
  • 【十年@每一个奋斗的你】“独腿小伙”乔海兵:做一名无所畏惧的“孤勇者”
  • 通讯:台青杨超闳行走黄河内蒙古段 :“这里的沙漠很拉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