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在线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11月7日电 题:边境线上的“牧者脊梁”:内蒙古牧民撑起稳边固边半边天
作者 奥蓝 单雨彤
莽莽苍苍,万马奔腾。在内蒙古自治区新巴尔虎左旗嵯岗牧场的草原上,马蹄踏过青草的声响,一大一小两个身影正在专注的擦拭着界碑,那是护边员础鲁和他的女儿。“打小就跟着爹巡边,那会儿还嫌晒得慌。”而如今的础鲁如愿穿上护边服,接过祖辈的旗帜,巡边成了他生活的全部。
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有4200多公里边境线、36万平方公里边境管理区,是祖国的“北大门”、首都的“护城河”,肩负着维护祖国北疆安全稳定的重大政治责任。这片土地的安宁祥和,离不开边境牧民这群最坚实的守护者,他们是守边护边的重要力量,更是北疆大地上最动人的风景。
“我虽然因工作原因不能亲自参与巡边护边,但能换成另一种方式参与到守卫祖国北疆安全工作中,感到十分荣幸与自豪”,来自吉尔嘎郎图苏木“护边世家”的图雅辞去护边员职务时骄傲地说。
正如图雅所说,从草原牧铺到城镇街巷,从放牧劳作到各行各业,无论职业变迁、步履远近,护边固边的初心始终是内蒙古牧民的精神底色,也早已在其心中深深扎根,在代代相传中凝聚成稳边固边的磅礴力量与家国担当。而在内蒙古阿尔山的边境线上,68岁的护边员王玉发雷打不动巡护1378号至1381号界碑间的路段,23年累计里程达2.8万公里,相当于绕赤道半圈有余。守边护边的”信念忠诚从来都不是一句话,王玉发的坚守如一粒火种,点燃了更多牧民的护边热情,在他的感召下,13名群众自愿加入护边队伍,从“独行侠”到“钢铁防线”。这些细碎的、具体的、带“薪火相传”温度的行动,凑在一起,是北疆最坚固的“民心防线”,也是这片草原对祖国最动人的告白。
边境牧民从来不是边疆守护的“旁观者”,而是不可或缺的“参与者”与“主力军”。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建立地方党委主导、驻地军警民企积极参与的共驻共建机制,在旗市、苏木乡镇建立38个党政军警民企联合党组织,形成“组织联建、信息联通、治安联防”边境管控工作格局;建立北疆红色治理网格,将59个抵边苏木乡镇划分为1519个网格,在每个网格中融入草原110、蒙古包哨所、戍边警务室等社会治理载体,着力构筑人人是哨兵、家家是哨所、村村是堡垒的红色边境线。
稳边固边,也离不开兴边富民。内蒙古地区始终把发展壮大嘎查村集体经济作为发展边境地区经济、维护边疆安宁、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腰包鼓了,日子暖了,牧民守边的底气更足了。143个抵边嘎查村都有了集体经济扶持项目,每年经营性收益稳稳超过10万元;农牧文旅拧成一股绳,传统手工艺、草原旅游这些 “土宝贝” 变成了 “香饽饽”。4.5万公里边境公路蜿蜒到牧户门口,移动信号满格覆盖草原,牧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利服务。
如今,走在北疆草原上,总能看到牧民们揣着对家乡的热乎劲儿,骑着马、开着车,用脚步一遍遍丈量边境,用日日夜夜的坚守护住这份安宁。
稳边固边,固的是疆域,更是人心;筑牢的是防线,更是共同体的精神纽带。北疆的风,吹过草原的每一寸土地。内蒙古稳边固边的生动实践,正是“传承”的力量、“忠诚”的坚守、“戍家”的担当最鲜活的注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