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内蒙古分社 • 正文
 教育在线

多学科会诊破解罕见隐匿性乳腺癌 边疆患者实现“大病不出省”

2025年10月21日 11:23   来源: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10月21日电 (张林虎 李超)20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内蒙古医院(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肿瘤中心内,一场围绕罕见“隐匿性乳腺癌”的多学科会诊(MDT)正在紧张进行。来自影像科、超声科、病理科及乳腺外科的十余位专家齐聚,为一名病情复杂的患者共同制定个体化方案。这不仅是一次疑难病例的攻坚,更是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背景下,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至边疆地区的生动实践。

  2025年9月,59岁的张玲(化名)发现右侧腋窝出现“鹌鹑蛋”大小的肿物,随即前往该院就诊。然而,随后的乳腺彩超、钼靶、核磁等一系列影像检查均未在乳腺中发现明确肿块,唯独右侧腋窝存在一个约44*26mm、边界不清的低回声包块,影像提示“倾向恶性”。

  “患者以腋窝肿块为首发症状,始终找不到乳腺原发灶,需高度怀疑‘隐匿性乳腺癌’。”乳腺肿瘤中心主任医师仝伟兵博士介绍。该类型乳腺癌极为罕见,约占全部乳腺癌的0.8%,其特点是影像学未见乳腺原发灶,却在腋窝或远处发现来源于乳腺的转移灶。

  为明确诊断,医院为患者进行了超声引导下右腋窝肿物穿刺。病理结果显示为浸润性腺癌,且免疫组化支持乳腺来源。然而,标本中未见正常乳腺结构及典型淋巴结成分,这使得肿瘤来源的判断陷入两难:是来自乳腺的转移灶,还是原发于腋窝的副乳腺?这一判断直接关系到后续手术与治疗方向。

  面对复杂病情,医院迅速启动MDT,来自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本部及本院的多位专家展开深入讨论。影像科专家崔湧在对比患者近一年胸部CT后指出,该肿物位于典型淋巴结区域,随时间推移明显增大,更支持其为淋巴结来源。超声科主任尹珊珊通过“第二眼”超声对乳腺展开细致排查,力求寻找隐藏病灶。病理科吉茹医生解读认为,尽管标本缺乏淋巴结典型结构,但在肿瘤完全侵占时可能出现此现象,且免疫组化结果明确指向乳腺来源。

  综合各方意见,乳腺肿瘤中心副主任严颖、汪星提出核心建议:无论最终定义为隐匿性乳腺癌或副乳癌,鉴于患者腋窝肿块较大且HER2基因为阳性,应首先进行新辅助化疗联合靶向治疗,待肿瘤缩小后再行手术。“此举既为评估药物敏感性,也为后续手术创造更优条件,甚至有望实现保乳。”汪星解释道。

  本次MDT中,北大肿瘤医院本部专家的深度参与成为亮点。作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重要项目,该院通过长期派驻、技术帮扶,使内蒙古患者在家门口即可享受“国家队”水平的诊疗服务。专家团队最终达成共识:先行新辅助治疗,后续根据疗效与患者意愿共同决定手术方式,在根治疾病的同时,尽可能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

  “这一案例充分体现了MDT模式在疑难病症中的价值,也展现了区域医疗中心为边疆百姓带来的切实福祉。”仝伟兵表示,“我们的目标,是让更多患者‘足不出区’就能获得有效、前沿而温暖的医疗服务。”(完)

编辑:崔博群
图片新闻
  • 内蒙古草原现“花式瑞士卷”
  • 内蒙古鄂尔多斯:香蕉落户北方沙漠
  • “中国薯都”乌兰察布300万亩马铃薯喜迎丰收
  • 菲律宾商报:内蒙古第一大湖呼伦湖秋季鸟类较去年增长近四成
  • 中国移动发布“AI+”行动计划升级暨“AI+”生态联盟
  • 内蒙古移动“青”力构筑全方位防线 守护群众“钱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