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内蒙古分社 • 正文
 盟市动态

内蒙古扎鲁特:果实飘香“萄”醉人 产业硕果日子“甜”

2025年09月19日 17:03   来源: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

图为农民收获葡萄。白敖敏 摄

图为农民收获葡萄。青格乐 摄

图为农民收获葡萄。王呼斯冷 摄

图为农民收获葡萄。周万东 摄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9月19日电 (刘文华 白敖敏)湛蓝如洗的天空下,一片片果园里果香四溢,一座座大棚整齐有序地排列着……金秋时节,正值丰收季,通辽市扎鲁特旗黄花山镇生态采摘园区处处洋溢着产业发展的蓬勃活力,彰显着乡村振兴的坚实足印。

  一藤一牵挂,一串一清甜。近日,走进采摘园区种植户陶国平家的葡萄大棚,绿油油的藤叶下挂满了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夫妇俩正拿着剪刀、提着竹篮,穿梭在葡萄地里,小心翼翼地采收果实,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这几年,葡萄收益很可观,每栋大棚可产2000多斤,一年下来,一个大棚的收入20000多元。”陶国平说:“除了葡萄本身的收益,套种模式也为种植户增添了收入来源。春天在葡萄地套种萝卜、小白菜,在葡萄成熟前即可收获,成为一笔额外收入。”

  谁能想到,如今的“葡萄能手” 陶国平,曾是个葡萄种植“门外汉”。2020 年,为转变增收方式,陶国平毅然放弃了做了20多年的蔬菜种植,决定转型发展葡萄产业。起初,面对葡萄栽植、修剪、病虫害防治等技术难题,他一筹莫展。但执着的他没有气馁,把全部心思都扑在葡萄园里,白天忙碌在田间地头摸索实践,晚上查阅资料学习技术。经过几年的精心培育与科学管理,他家的7座大棚葡萄全部进入盛果期,还摸索出“错峰上市”的销售策略,让葡萄收益稳步提升。

  “今年,政府在我们葡萄种植的大棚里普遍增施了二氧化碳气肥,葡萄的产量和品质都有了显著提升。”陶国平满怀喜悦地介绍,“从今年六月中旬开始,暖棚、拱棚、陆地的葡萄陆续上市,销售周期能持续到10月末,总产量能达到一万五六千斤,年收入大概15万元左右。”

  近年来,黄花山镇紧紧围绕“发展‘菜篮子’,鼓足‘钱袋子’”这一核心目标,在产业发展之路上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一方面,引导种植户以温室大棚为依托,规模化种植黄瓜、小柿子、芹菜等反季叶菜,打破季节种植限制;另一方面,以种植户庭院为补充空间,灵活培育葡萄、香瓜、辣椒等作物,丰富产品供给,打造“四季采摘、错季供应”的特色产业链。同时,紧跟科技兴农的步伐,大力推行富碳农业发展模式,依托二氧化碳气肥推广应用项目,充分挖掘温室大棚的资源潜力,打造富碳农业试验示范区,让科技成为种植户增收的“金钥匙”。

  据介绍,黄花山镇生态采摘园区占地100余亩,是融合果蔬采摘、农耕体验与亲子娱乐的综合性园区。现有36户种植户,15座春棚、71座暖棚,年产值达260余万元。园区秉持“绿色、健康、趣味”理念,采用有机种植,借助二氧化碳气肥应用技术,提升了产量与口感,农产品无化学农药残留,让顾客采摘放心、食用安心。

  黄花山镇副镇长红霞表示,“下一步将把庭院经济作为乡村振兴产业核心方向,围绕扩规模、强联动、打品牌三大要点,推动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计划新建3个立式液体二氧化碳储罐,实现设施大棚和蔬菜大棚二氧化碳气肥全覆盖,为果蔬种植注入科技动力。并利用采摘园周边闲置大棚,打造连片葡萄采摘园区,预计年产葡萄约15万斤,销售额超百万,可一次性接纳2000人次以上游客。同时通过冷链仓储进行对果蔬产品进行存储,推进‘产、储、销’一体化设施农业发展,增强产业韧性,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完)


编辑:刘文华
图片新闻
  • 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安彩艳博士获国家自然科学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立项
  • 内蒙古:学生观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直播
  • 【活力中国调研行】从尿不湿到火箭皆含“煤基因”
  • (活力中国调研行)绿进沙退的阿拉善答卷
  • 【活力中国调研行】6500吨鲜奶的智慧旅程
  • 歌游内蒙古《歌声无界》亮相意大利贝加莫省第41届国际民俗文化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