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内蒙古分社 • 正文
 中新记者看内蒙古

一位抗癌导弹专家的无悔人生

2025年09月19日 15:58   来源: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9月19日电 题:一位抗癌导弹专家的无悔人生

  中新网记者 陈峰

  “我喜欢军人,军人的职业不仅因为军装的神武,更重要的是军装的绿是国防绿,穿起了国防绿意味着神圣的使命,意味着奉献,意味着战斗。”在杨选春的自传中,他曾这样写道。

  9月17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北疆楷模”先进事迹发布会现场,当“杨选春”的名字与“18年抗癌”“大漠导弹科研”的故事交织,这位把一生献给戈壁的科研人,用坚守的力量叩击人心,他的故事也让台下不少人红了眼眶。

图为“北疆楷模”先进事迹发布会上,杨选春的战友为他代领奖章和证书。阿拉善盟宣传部供图

  1963年,杨选春生于湖北一个军人家庭,大学毕业后,他毅然参军,奔赴西北大漠参与导弹试验工作。那里,我国地空导弹试验靶场正处初创阶段,漫天黄沙是日常,地窝子(半地下土房)是居所,饭菜里常混着沙粒,喝的水带着苦咸味。

  可杨选春和战友们毫无怨言,把戈壁的风、沙漠的夜,都揉进了导弹试验的每一个数据里。

  而命运的重拳来得猝不及防。2000年6月,37岁的杨选春被确诊为胰腺胰岛瘤。抗癌路上,他的“拼”让战友们既敬佩又心疼。

(资料图)图为杨选春与战友进行导弹研究。阿拉善盟宣传部供图

  “北疆楷模”先进事迹发布会上,杨选春战友于淼的讲述,把大家拉回到2008年底的那个冬日。患病第八年的杨选春刚做完大手术,还在化疗期,身体极度虚弱,却赶上某型武器系统进场,需要组织摸底试验。

  “我牵头!”他毫不犹豫接过任务。

  试验常忙到深夜10点,后续还要连夜分析数据,有人劝他“在家把关就好”,平时温和的他却急了:“不亲自到一线拿第一手数据、看试验现象,怎么准确定位故障?这是对工作的极不负责。”

  在邻居眼里,这位“靶场功臣”满是“反差感”。

  他的邻居在回忆他时说道:“我曾以为,能干出非凡业绩的靶场功臣,应该是气宇轩昂、如规如章的样子,怎么也没有想到,推着个老式的飞鸽自行车,挂着老旧的公文包,瘦小羸弱,体重也就只有七八十斤的人,居然就是杨选春。”

  因为身体不好,从家里到单位,常人10分钟的路,他要走半小时,上楼梯每走三四个台阶,他就得扶着栏杆歇一歇。即便如此,他依旧风雨无阻天天到岗。

  “别太拼了,多休息!”面对大家的劝说,他总笑着摆手:“总感觉时间不够用,待着着急、躺着难受,趁身体还能扛,多干一点是一点。”

  最让人震撼的是他“以癌症患者攻克导弹‘癌症’”的奇迹。21世纪初,某型导弹射击超低空目标失利,国家巨额科研经费、科研人员十余年心血眼看要付诸东流。病床上的杨选春得知消息,主动请缨参与到这场攻破“导弹癌症”的战斗中。

  经过杨选春十余年的潜心研究,当分析结果被采纳后,有效解决了该型导弹存在的问题。最终,这型导弹顺利完成定型试验,他也因此荣立一等功。

  “癌症患者攻克导弹‘癌症’”的故事传遍全国,杨选春却很坦然,在他的自传中是这么写的:“我并不傻,那么复杂的数据我都算出来了,难道这点小账我还算不清楚吗?我感到自豪的是: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做出了极其重要的选择。虽然我失去了舒适的生活,但我感到很坦然。因为我选择了为国防事业奉献青春,舍弃的是个人私利,我无怨无悔。”

  2018年6月,杨选春病情恶化入院,病榻上还挂怀着:“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不能休息,一休息就没法工作了。”

(资料图)图为杨选春生病时在病床上坚持工作。阿拉善盟宣传部供图

  妻子郑华榕含泪陪伴着杨选春,在杨选春生命的最后一周,他强忍病痛递交了编撰靶场培训教材的建议书,并留下遗言:不开追悼会,遗体火化,骨灰撒在戈壁滩....。.

  2018年9月3日,55岁的杨选春走完了18年抗癌路。当他的骨灰伴着大漠秋风融入戈壁,这位战士终于实现了“守望导弹腾空”的心愿。

  如今,“北疆楷模”的荣誉加身,是对他一生的褒奖,更让这份“扎根戈壁、奉献国防”的精神,成为激励更多人前行的力量。(完)

编辑:
图片新闻
  • 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安彩艳博士获国家自然科学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立项
  • 内蒙古:学生观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直播
  • 【活力中国调研行】从尿不湿到火箭皆含“煤基因”
  • (活力中国调研行)绿进沙退的阿拉善答卷
  • 【活力中国调研行】6500吨鲜奶的智慧旅程
  • 歌游内蒙古《歌声无界》亮相意大利贝加莫省第41届国际民俗文化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