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内蒙古新闻9月18日电 题:移风易俗剪影:革命老区焕新风
作者 张玮 曾令刚 梁子晶
初秋的小公园里,20多名村民坐在小马扎上,围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宣讲员了解高龄补贴政策。田晶洁听完宣讲员的讲解后,立即掏出手机:“原来我母亲能领这个钱,我得赶紧去申请。”
内蒙古2025年度农村牧区移风易俗故事汇即将在兴安盟举办,近日,记者踏访革命老区兴安盟,发现移风易俗故事“遍地开花”。
在突泉县,“线上+线下”立体宣传网络已覆盖全县9个乡镇188个行政村,“理响一刻钟”云端课堂累计开讲500余期。
在光明社区,网格员敖敏一边整理惠民政策台账,一边介绍:“我们每月开展‘四进’宣讲,让群众清楚低保、医保等政策,从源头上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陈规陋习。”
走进突泉镇柳河村,积分公示栏前总是围满村民。第三季度评比中,冯玉梅因庭院整洁和改建卫生厕所得了40分。她高兴地说:“积分能换生活用品,还能评文明户,大家比着做好事呢。”
记者走访了解到,该村通过村民定内容、议方式、评结果的模式,将简办红白事、参与志愿服务等行为量化积分,成功入选内蒙古自治区移风易俗典型案例。
柳河村党支部书记田成林告诉记者:“现在村民主动遵守村规民约,去年全村红白事支出同比下降60%。”
当地还将移风易俗融入文艺创作中。2025年以来,突泉县文艺团体创作的情景剧、群口快板、三句半、剪纸、小品等文艺作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破除天价彩礼、厚葬薄养等陋习。通过将移风易俗融入“我们的节日”活动,突泉县已举办230余场传统节庆活动,2.1万群众在体验中重塑文化认同。
“我们注重将移风易俗与民生服务结合,在解决养老、医疗等实际需求中培育文明观念。”突泉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主任赵晓娇称:“在永安镇靠山村,通过庭院‘经济+文明’积分模式,村民既增加了收入,又养成了环保习惯;在赛银花村,暖棚种植让妇女们有了新事业,打牌闲聊的人少了很多……”
在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三合村互助养老餐厅里,朝鲜族传统灶台与现代化厨具相得益彰,可容纳40位老人同时就餐。
这里不仅是“暖胃”的食堂,更是“暖心”的家园。2023年5月,三合村整合资源打造“合作共餐”模式——低龄老人轮流备餐烹饪,高龄老人享受服务,形成“共备—共制—共餐”的全流程互助联盟机制。
67岁的姜信淑阿姨主动承担餐厅卫生管理:“帮衬高龄老人,自己也过得充实,这叫‘低龄存时间,高龄换服务’。”现在,像她这样的低龄老人志愿者已有20余人,成为三合村养老服务体系的“主力军”。
三合村党支部书记许忠峰告诉记者,针对村内中高龄、独居老人占比高的现状,三合村还组成“一巡二看三问”志愿服务队,每周上门巡访特殊老人,提供代购、送餐、送药等“六助”服务。
今年的七夕节,乌兰浩特市境内得“婚俗改革示范村”义勒力特镇迎来一场特别的婚礼——3对新人以蓝天为幕、草地为席,在简约而庄重的仪式中许下携手一生的诺言。
近年来,乌兰浩特围绕治理高额彩礼、薄养厚葬、大操大办等重点问题,创新制定移风易俗“一约三帮五倡议”工作法。“一约”是将抵制高额彩礼、薄养厚葬、大操大办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三帮”即在红白事“事前、事中、事后”3个环节,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司仪执宾、帮厨帮灶等志愿服务;“五倡议”则为倡议“结婚零彩礼,最高不超3万元”“红白事礼金不超200元”“宴席不超10桌”“宴席菜品不超10道”“升学宴、满月酒一律不办”。
同时,当地还依托嘎查村“红白理事会”和“文明团结积分超市”,对村民行为进行有效约束与正向激励,真正实现办红白事有人帮、操办流程有标准、新办简办有奖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