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内蒙古新闻9月5日电 题: 从“碎片化”到“一体化”:一个北方小镇的基层治理现代化实践
中新网记者 张林虎
为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和林格尔县城关镇高标准打造、规范化建设综治中心,实现综治维稳、矛盾纠纷调解、法律服务等事项“一站式受理、一站式办理”。通过整合资源、优化流程,推动基层治理从“碎片化”向“一体化”转型,实现群众诉求全流程闭环处理,真正让综治中心成为百姓解忧排难的“暖心站”,做到受理无差别、办理一站式、服务零距离。
“一个中心”强根基,筑牢治理主阵地
城关镇综治中心紧扣“有牌子、有场地、有力量、有制度、有效果”的“五有”标准推进规范化建设。在办公场所外醒目位置悬挂标识牌,并在地图APP和微信网格群公布地址与运行信息,方便群众识别与查找。中心内部科学划分接待、调解、办公等功能区域,为群众提供舒适便捷的办事环境。
常驻“四所一队一会”工作人员10名,每日安排1名科级领导坐班接待,实现综治维稳等“一站式受理、一条龙服务”。依托129个网格,构建22个网格党支部和107个网格党小组,选配1008名楼栋长(单元长、联户长),形成“铁三角”微治理体系,筑牢基层治理“第一道防线”。制定首问责任、矛盾排查化解等15项制度,形成“受理—办理—督办—商办—回访—归档”闭环机制,确保工作有章可循、常态长效。
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聚焦婚姻家庭、邻里关系等常见类型,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建立“日排查+周报告+月调度”工作机制,分级分类建立台账。今年以来,共受理矛盾纠纷121件,成功化解111件,化解率达91%,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使综治中心成为群众信赖的“解忧站”。
“五步工作法”解民忧,打造矛盾化解闭环
创新推行“摸、察、代、解、访”五步工作法,坚持未访先办、关口前移,通过“群众来访+网格员上报+平台流转办理”多渠道收集信息,建立清单台账,明确风险等级,实行动态管理,全链条化解群众诉求。
“摸”清底数,建立高风险家庭动态台账,源头阻断矛盾;“察”明症结,入户疏导情绪,理清矛盾原委;“代”办服务,主动帮办民生事项,实现服务“零距离”;“解”决难题,联动“四所一队一会”集中会商,防止矛盾激化;“访”固成果,定期回访追踪,确保问题不反弹。
同时,城关镇综治中心整合多支特色队伍增强共治合力:网格员队伍一线摸排民情,党员志愿服务队亮身份解民忧,“两代表一委员”服务队精准对接,楼栋长与联户长暖心服务邻里,巾帼志愿服务队与物业服务队各展所长。
10个社区因地制宜打造特色调解品牌,如昭君道社区“道里汇”、衙门巷社区“二十家子蓝马甲”、团部路社区“居民议事厅”、盛春花园社区“三方协同共治”等,有效提升基层调解亲和力与专业度。
综治中心秉持“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忧、暖百家心”理念,通过“面对面沟通、当场化纠纷”,让群众诉求在“家门口”解决。今年以来,各特色调解室共受理矛盾纠纷1086件,成功化解1062件,化解率达98%,将矛盾化解在网格、问题解决在基层。
“五包一”促和谐,实现人员严管厚爱
以维护辖区稳定为核心,严格落实干部包联责任制,构建权责清晰、运转高效的工作体系。综治中心统筹整合派出所、司法所、卫生院及各村居综治队伍,形成多部门协同联动的综合管控网络,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行动同步。
通过定期走访、电话随访和邻里反馈等方式,全面掌握重点人员的思想动态、生活状况与活动轨迹,建立“一人一档”基础台账,确保信息准确及时,为精准管控提供数据支撑。
创新推行“五包一”责任机制,由镇领导牵头,统筹包村(居)干部、村居支书、派出所民警及网格员,形成管控合力:包村(居)干部负责日常联络,村居支书做好基层协调,民警强化安全监管,网格员承担信息上报,通过分级负责、联动管理,实现重点人员管控无死角。
注重源头治理和过程监管,定期排查风险隐患,对苗头性问题及时介入,将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截至目前,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工单数量同比下降26.31%,刑事案件发案率下降10%,未发生命案,为居民营造了安全、和谐、稳定的生活环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