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内蒙古新闻9月5日电 (刘文华 李超)在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工业园区,一车车玉米深加工的副产品正通过管道输送到通辽市某科技公司的生产车间。这些曾被视作废料的玉米浆、玉米芯,经过特殊的生物发酵工艺,神奇地转化为高附加值的新型饲用蛋白。这家国家级绿色工厂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邮储银行通辽市分行“科创信用贷”的精准浇灌。
走进该公司创新中心,总工程师许志光正在介绍NFP50蛋白。这一项项核心技术背后,是公司累计5000万元的研发投入和19项发明专利的支撑。
然而在2024年,企业却遭遇了创新路上的“拦路虎”。“当时我们扩建年产10万吨的新型蛋白生产线,总投资8000万元,我们把全部流动资金用于生产线建设,用于购买原材料的资金出现了缺口。”财务总监赵永胜说,由于科技型企业轻资产的特点,无抵押物,出现了融资难的问题。邮储银行通辽市分行的“科创信用贷”解了燃眉之急。
该行通过“看未来”评价体系,给予1000万元授信额度。“不需要抵押物,利率还比基准下浮10%。”赵永胜说。
该行通辽市分行普惠金融部副总经理董长伟介绍,“科创信用贷”通过建立涵盖管理、市场、技术、财务的“看未来”分析方法为海邻生物等企业提供了精准高效的金融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效,累计放款111笔,金额2.61亿元。
获得贷款后,新建的两条智能化生产线如期投产,年产能从20万吨提升至40万吨。更可贵的是,其自主研发的产朊假丝酵母蛋白,以优质蛋白替代豆粕,缓解进口压力。
在厂区内,许志光正在讲解企业产业布局,上游连接玉米深加工企业,年消化30万吨副产物,下游服务养殖巨头,年供应新型蛋白60万吨。“我们就像‘转化器’,把废弃物变成优质资源。”
这种循环经济模式产生了多重效益,带来了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动通辽周边农户发展订单农业,金融支持让技术创新产生乘数效应,促进当地农牧业从“资源依赖型”向“科技创新型”转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