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内蒙古分社 • 正文
 中新记者看内蒙古

从“黄沙围城”到“金镶绿玉”:科尔沁沙地的逐绿之旅

2025年09月03日 15:32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呼和浩特9月2日电 题:从“黄沙围城”到“金镶绿玉”:科尔沁沙地的逐绿之旅

  中新社记者 张玮

  科尔沁沙地位于内蒙古东南部,是中国最大的沙地,也是距离京津地区最近的沙尘源之一。近日,中新社记者探访科尔沁沙地,了解这片曾经黄沙漫卷的广袤土地如今重现疏林草原风光的逐绿之旅。

  7月28日,内蒙古科左后旗,科尔沁沙地“双百万亩”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区已是一片茂密的树林。(无人机照片) 王智华 摄

  通辽市地处科尔沁沙地核心区域,自1978年“三北”防护林工程开启,历史上最大的人工生态林带建设场景在此上演。到2014年,通辽市启动了“千万亩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工程”,从此绿意开始在黄沙间扎根、蔓延。

  科左后旗努古斯台镇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曾经沙化严重,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科左后旗林业工作站站长朝克吐在治沙一线工作了30年,他最了解这里的沙和土,“我们这里沙粒粗,沙子黏聚力差,要种树没那么容易。”

  为了提高苗木的成活率,朝克吐团队一遍遍挑选树种、改良种植方式,最终摸索出“深栽浅埋”种植法,将苗木成活率由过去的50%左右提高到90%以上,节省水资源超过50%。

  如今,3000多万亩严重沙化的土地得到有效治理,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实现“双减”,森林覆盖率从1978年的8.9%提升到19.49%,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64.86%。

  兴安盟科右中旗位于科尔沁沙地锁边带,原有沙地402万亩,2012年开始实现“绿色突围”。“每天凌晨4点,数百人背着树苗在沙坡上攀爬,护目镜与风沙撞击出细密的响声,收工后抖落的沙子能装满半只胶鞋。”科右中旗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吉仁台回忆。

  从手抬肩扛、人工挖坑种树,到无人机运输、稻草固沙机作业,如今,治沙人与黄沙的“硬磕”摆脱了“人海战术”,运用到了“智慧”治沙。

  在此基础上,科右中旗完成5.9万亩裸露沙地治理,森林覆盖率与草原植被盖度分别攀升至18.54%和76.38%。

  而曾经“全副武装”顶着风沙栽种树苗的人们,也有了锦绣生活。位于科尔沁沙地腹地的治沙经济林品种锦绣海棠,栽培面积达35万亩,果品销往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年产值近5亿元人民币,实现治沙与致富双赢。(完)

编辑:张林虎
图片新闻
  • (活力中国调研行)绿进沙退的阿拉善答卷
  • 【活力中国调研行】6500吨鲜奶的智慧旅程
  • 歌游内蒙古《歌声无界》亮相意大利贝加莫省第41届国际民俗文化节
  • 探访“万里黄河第一闸”: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
  • 【澳门华侨报】天幕下的穹庐:蒙古包承载游牧人“心之所安”
  • 【活力中国调研行】看风机叶片出厂前的“硬核”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