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霍林郭勒市工业园区一角。 张珠海 摄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8月6日电 (刘文华 杨永娜)八月的内蒙古霍林郭勒市骄阳似火,内蒙古宏晟新材料有限公司一期项目建设现场热度更胜。焊花飞溅中,工人汗湿的脸庞透着专注;机械轰鸣与哨声交织,奏响项目建设的“冲刺序曲”。这个专注生产金属熔剂、铝中间合金等铝加工行业“工业味精”的重点项目能够快速“落地开花”,得益于霍林郭勒市推行的“五+N”多证联办模式——在原有五证联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图审查合格证、施工许可证、不动产权证)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其他审批及公共服务事项,大幅提升了审批效率。“选择霍林郭勒,既因完整的铝加工产业链和稳定客户群,更因实实在在的服务。”公司办公室负责人包乌日汗坦言,企业在落地前就享受到“七通一平”政策支持,项目选址全程顺畅;开工阶段,“多证联办”模式更是破解了审批周期长的难题,“政府部门主动上门调研,随时帮我们扫清障碍,让我们能一心扑在建设上。”
霍林郭勒市的实践,正是通辽市打造“近悦远来 营在通辽”城市品牌的生动注脚。通过构建特色助企机制,通辽以“精准滴灌式”服务激活市场主体活力,推动铝业、能源、生物科技等优势产业集群如星辰般散落布局、似棋局般有机联动,形成“棋布星陈”的发展格局。这种产业布局既让每个集群各具特色、错位发展,又通过产业链条相互衔接、协同发力,让本地企业安心扎根,外地投资者纷至沓来。
何以能最快效率?从“企业跑腿”到“部门联动”
“五+N”多证联办模式的推行,彰显了通辽市提升涉企审批效能的决心。在原有“五证联发”基础上,通过打破部门壁垒,变“坐等审批”为“靠前服务”,通过提前预审不动产登记、规划设计方案等材料,实现工业项目1个工作日内同步获取用地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等5个关键证件,审批要件缩减45%以上。
这一创新是通辽市助企行动的缩影。实施助企行动以来,通辽市在全面落实自治区21项任务基础上,推出8个方面35项举措,建立“半月调度、月通报、半年评价”机制。“我们正推动政企沟通常态化,精准解决企业痛点。”通辽市发改委民营经济综合科科长张晶磊表示,通过全链条跟踪督办,确保助企措施落地见效。目前,全市15个涉企服务“一件事”已累计办件2万件,项目从签约到开工平均用时压缩32天,267个自治区重大项目手续办结率、开复工率均达100%。
何以能最全要素?金融活水与法治护航双轮驱动
在提升审批效率的同时,通辽市还注重为企业提供全要素保障。金融赋能方面,通辽市以精准对接破解企业融资难题。通过编制《通辽市重点项目融资需求项目册》,建立银企高效对接机制,累计向金融机构推介重点企业及项目144个,融资需求达301.79亿元。截至目前,已有51个项目获得授信,金额达95.99亿元,驻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增至1842.3亿元,同比增长8.18%,贷款增速稳居自治区各盟市前列,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为企业发展注入动能。
法治护航层面,通辽市以数字化手段牢固企业发展屏障。创新推出的入企扫码APP,实现从检查计划备案、审批到现场执法的全流程数字化监管,检查数据实时上传、全程留痕可溯,从源头上杜绝乱执法、乱检查现象。这一创新举措不仅依法保护了企业合法权益,更获得自治区司法厅高度认可并在全区推广,为企业营造了稳定、公平、透明的法治环境。
何以能形成品牌?品牌效应凸显“营在通辽”成发展强磁场
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为通辽优势产业集群的加速崛起注入了强劲动能。在铝基新材料领域,内蒙古创源金属、锦联铝材等企业构建起从电解铝到精深加工的完整链条,让霍林郭勒“绿电铝之城”的名片愈发闪亮;能源产业中,无人驾驶运输项目的落地正推动风电装备制造向智能化升级迈进;生物科技领域,梅花生物50万吨味精项目产能的释放,更串联起上下游8家配套企业,形成了生机勃勃的产业生态圈……坚实的产业基础是品牌成长的土壤。如今,通辽市九大产业链新签约项目达175个、签约额999.57亿元,“招来一个、带来一串、辐射一片”的集群效应持续放大,为“营在通辽”城市品牌积淀着硬核实力。
品牌的形成不仅依赖产业硬实力,更离不开营商软环境的精心培育。通辽市将服务企业作为打造品牌的核心抓手,从“帮企业提信心”到“帮企业找订单”,通辽市通过六个专项行动推出40项具体举措,为民营企业注入发展动力。
产业根基日益雄厚,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二者共同发力,正将通辽营商环境的“软实力”源源不断地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如今,从铝业园区机器的轰鸣不息,到生物科技企业的创新突破;从本地企业的根深叶茂、茁壮成长,到外地投资者的慕名而至、纷至沓来,“近悦远来 营在通辽”的城市品牌效应日益凸显,已成为这座城市最亮眼的招商名片。随着助企行动的持续深化并向纵深推进,通辽这片充满机遇的热土,必将吸引更多优质企业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在高质量发展的壮阔征程上写就更加精彩的篇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