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民族大学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
内蒙古联晟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订单班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8月4日电 (刘文华 郎静波)近年来,霍林郭勒市以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通过“政校企行”协同创新,让产业需求、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各司其职,构建起“订单培养-基地共建-技术共研”的发展生态,端出绿电铝产业“特色佳肴”,为地方产业技术升级和技能人才培育注入强劲动能。
按单备料:依需定制“食材”,培育产业“新厨”
“我们急需能驾驭智能轧机的技术员,最好懂点PLC编程。”内蒙古联晟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经理孙清松至今记得,2022年向霍林郭勒市公共实训中心递交人才需求“订单”时的迫切。当时,企业因缺乏专业人才无法实现全负荷运转。
很快,这份需求有了回应。市公共实训中心第一时间联合通辽职业学院量身定制“绿色煤电铝产业学院”,通过调整课程设置,加入电力技术、公差配合等内容,将企业的铝板带轧制流程融入教学,充分实现“订单化”培养。
“学生入职即算工龄,转正月薪增加150元,满两年还能分三年报销1.5万元学费,这种模式大幅缩短了人才培养周期。”孙清松高兴地说。如今,这样的定向培养模式已为联晟公司提供了 116名技术人才。
旺火掌勺:共建实战“灶台”,锤炼过硬“厨艺”
7月底,走进内蒙古联晟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眼前一片忙碌景象,学生李佳伟经过操作台前一个多月的训练,已熟练掌握师傅教的“快速换辊”等技巧。
“我们这里都是真实的项目驱动和场景教学,学生借此能深度了解企业生产、研发、管理全流程,企业也能通过实训摸底人才情况。”市公共实训中心培训部主任张威说。
据了解,为全力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该基地通过搭建“师带徒+轮岗-顶岗-提升”三位一体实习体系,让学生“轮岗”熟悉流程操作,“顶岗”参与实际生产,“提升”聚焦技术攻坚。截至目前,12期岗位实训已累计为652名专业学生提供了实践平台,并成功为合作企业引进高校毕业生128人。
慢火煨煮:共研技术“高汤”,熬出融合“真味”
“最难忘的是研发智能打壳系统时,我们和企业团队花了6个月时间,在车间里反复调整传感器参数,最后成功的时候,大家都高兴极了。”市公共实训中心二级建造师(机电)裴天官老师回忆道。
为全面实现产科教深度融合,霍林郭勒市围绕智能装备、工业互联网等领域,联合高校、企业组建了两大创新团队,引入“草原英才”“科尔沁英才”等高层次技术人才9人,先后立项“短流程制备高碳铬铁合金”“粉煤灰基硅酸钙板制备”等5项科研课题,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6名,为地区产业发展储备了诸多高端人才。
“这些技术成果不仅能直接用于生产,还能转化成教学资源。就像熬好的‘高汤’,既能直接做菜,也能当‘底料’继续调味。”市公共实训校企合作主任姜辉生动地比喻道。
循环入味:铸就“招牌菜系”,激活发展“动能”
“通过将企业真实生产场景搬进课堂,推动电气自动化、人工智能技术等专业迭代升级,我们实现了‘技术突破-人才培育-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市技工学校副校长薛宏达向记者介绍,这种创新做法让产教融合这道“特色菜”,在环环相扣中不断精进,最终凝成具有区域辨识度的“招牌菜系”,为本地区绿电铝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醇厚的发展动能。
“我们厂4套铝加工智能控流系统均来自中心的技术研发,他们还培养了6名专业技术员,可以根据我们的需求不断调整系统,这种配套推送的价值真是不可小觑。”超今新材料公司安全主任张建辉感慨道,“招牌菜系”的价值不仅在当下,更在未来升级。随着绿电铝产业向低碳化、智能化转型,产教融合的“菜品”正在不断迭代。
“下一步,我们将在优化专业设置、精建实训基地、升级‘产学研用’的闭环中,守住‘招牌菜系’的匠心底色,并通过不断融入‘新食材’的创新活力,为本地区绿电铝产业升级提供人才与技术双重动能,让产教融合持续焕发新的生命力。”市公共实训中心负责人林泳表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