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内蒙古分社 • 正文
 盟市动态

内蒙古科左后旗“小麦+荞麦”轮作让土地“不偷懒”

2025年08月04日 10:18   来源: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

农户正在给小麦装车。盛伟鹏 摄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8月4日电 (刘文华 盛伟鹏)微风拂过通辽市科左后旗常胜镇的田野,常胜村集体经济产业园里的麦浪翻涌,一场关于土地高效利用的实践正在这里生动上演——小麦与荞麦的轮作模式,正为这片土地铺就一条立体丰收路。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引导下,常胜村锚定特色农业发展方向,率先试水“麦荞轮作”。20亩优质小麦田成为试验田,通过科学选种、精准施肥与系统病虫害防治,每一株麦苗都透着旺盛的生命力。

  “今年第一茬小麦产量预计超14000斤,每亩能有700多块收入;第二茬种荞麦,每亩差不多收二百多斤。这样算下来,今年每亩平均能收1400元。”企业负责人算起收益账时,眼里满是笑意。

  轮作让土地真正“活”了起来。春耕时,翻地、播种的忙碌身影里,多了些从外地返村的村民;盛夏除草施肥的田埂上,村里的老人、妇女搭把手就能按天领酬;秋收季,收割、晾晒的农活更是让家家户户都能参与其中。一户人家单靠在田间劳作,一年就能多挣几千块,日子像麦田里的穗子般愈发饱满。

  这不仅是经济效益的提升,更藏着生态效益的密码。轮作模式在增收之外,悄悄改善着土壤的“体质”:提升肥力、优化结构、丰富微生物群落,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埋下伏笔。

  看似简单的轮作背后,是作物组合的科学考量。只有选对搭档,才能实现1+1>2的效应。常胜村的成功,源于常胜镇对本地资源的深度挖掘——近年来,镇里整合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通过订单农业模式直连加工企业,为农产品筑起稳固的销路保障,让丰收的喜悦真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益。

  田埂上,收割机轰鸣着吞吐金色麦浪;场院里,农户们正麻利地给小麦装车,汗水里混着丰收的甜。“下一步,我们要好好总结经验,先从积极性高的示范户抓起,让实打实的增收效益带动更多人,把这条路走得更宽。”常胜村党支部书记李贺的话语里,透着对未来的笃定。

  从土地里“刨”出双季收益,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轮作模式不仅盘活了耕地,更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在常胜镇的田野上,这场关于丰收的探索,正写就着更多精彩篇章。(完)

编辑:刘文华
图片新闻
  • 居延遗址核心区新发现一处青铜时代遗存
  • 国际日报:那达慕狂欢“点燃”草原盛夏
  • 内蒙古草原那达慕开幕 10万游客雨中赴盛会
  • 延时镜头下的巴丹吉林:沙海之上 星河流淌
  • 61名华裔青少年的内蒙古寻根之旅
  • 探访“中国马铃薯之都” 解码“土疙瘩”变身“金疙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