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内蒙古分社 • 正文
 统战新语

【寻美内蒙古 美在兴安盟】从林海到国门:阿尔山的“守绿”与 “守边”

2025年07月31日 20:32   来源: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7月31日电 题:从林海到国门:阿尔山的“守绿”与“守边”

  作者 乌娅娜 刘雅芹

  夏日的阿尔山,层林叠翠的林海与界碑矗立的国门遥相呼应。这座镶嵌在祖国北疆的小城,既是全国纬度最高的森林城市之一,也是中蒙边境的重要门户。在这里,“守绿”与“守边”如同两条生命线,交织出安宁与生机。

  守边:边境线上的“深情守望”

  三角山哨所距离北京1000多公里,在日夜守卫着中蒙边境哨所,有过一个壮烈凄美的故事。

  1981年1月,哨所26岁的连长李相恩与25岁的姑娘郭凤荣喜结连理。面对戍边军人保家卫国的天职和聚少离多的现实,年轻的妻子从未抱怨,更是许下一生的承诺:“你为祖国戍守边关,我为你照顾好家庭后方!”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84年初夏的一天,连长李相恩带队巡逻,途中突遇山洪,为了营救战友不幸被湍急的河水卷走。他的妻子郭凤荣闻讯后怀抱着刚刚两岁的孩子匆匆赶来,在河边整整伫立了三天三夜。

  一天天,一夜夜,郭凤荣守候在哨所旁,望眼欲穿,等待着丈夫归来,足足等了两个多月还是杳无音讯。

  第二年春天,郭凤荣在哨所最高处,一捧土、一行泪,栽下了一棵树,让它陪伴丈夫长年驻守在祖国的边防线上,人们都称这棵树为“相思树”。此后的日子里,她赡养公婆,抚养儿子,含辛茹苦撑起一个家,终身未再嫁。

  哨所的战士来了一批又一批,走了一拨又一拨,而那棵“相思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守望着,寄托着军属对戍边官兵的思念。

  2010年9月,郭凤荣重病垂危,弥留之际立下遗嘱:“死后将骨灰撒在哈拉哈河,与丈夫同眠界河、共守边关,一棵相思树,永远家国情。

  相思树的故事诉说着军人履行使命、戍守边疆、守望相助的爱国情怀,见证了军属的无私奉献和对爱执着的坚守。

  在老连长事迹感召下,三角山边防连的一代代官兵传承“北疆卫士”精神,为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立下新功。

  守绿:林海深处的“生态密码”

  阿尔山是林业开发比较早的地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阿尔山林区坚持边采伐、边造林,开始大面积营造人工林,开创了内蒙古大兴安岭国有林区人工造林的先河。半个世纪沧海桑田,造林工作从未停止。到1992年,人工造林面积达到百万亩,绿色林海焕发勃勃生机。

图为阿尔山风光。崔博群摄

  如今的阿尔山,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绿色植被率达95%,是国家后备林木资源的绿色宝库,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当地发展起林下经济、生态旅游,让守护绿色的百姓尝到甜头。

图为阿尔山天池美景。崔博群摄

  30日,“寻美内蒙古?美在兴安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行活动考察团来到阿尔山天池镇,站在天池边,来自上海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服务团网络人士五分团团长马瑜不由感慨道:“我来自东海之滨,这样的自然景观在长三角是没有的。阿尔山天池四周是延绵不断的青山,自然环境都是原生态的,没有任何破坏,空气也没有任何的污染。我也相信这里的水也是最优质的矿泉水。阿尔山真的很好,非常的美,美到醉人心肺。”

  阿尔山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局长许静介绍道,阿尔山依托火山、温泉、森林等独特生态资源,构建“四季全域”旅游格局,推出“火山地质研学游”“森林康养季”“冰雪+温泉”等产品。在非遗方面,实施“非遗进景区、进校园、进社区”,实现“指尖技艺”向“指尖经济”转化。同时,以“北疆文化”为纽带,每年举办系列民族节庆活动,促进各族群众共居共乐。

  暮色中的国门,在林海映衬下更显庄严。从林海到国门,阿尔山的守护者们用日复一日的坚守证明:最牢固的屏障,是绿水青山的生态防线;最坚实的国界,是人心凝聚的家国情怀。(完)

编辑:尚虹波
图片新闻
  • 居延遗址核心区新发现一处青铜时代遗存
  • 国际日报:那达慕狂欢“点燃”草原盛夏
  • 内蒙古草原那达慕开幕 10万游客雨中赴盛会
  • 延时镜头下的巴丹吉林:沙海之上 星河流淌
  • 61名华裔青少年的内蒙古寻根之旅
  • 探访“中国马铃薯之都” 解码“土疙瘩”变身“金疙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