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为村民畅通道路的小史检察官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1月31日电 题:一条路,跨越千山万水,夙愿终成
作者 李爱平 薛淞 邵磊
“以前2公里的路得走十多分钟,遇上下雨40分钟都走不完,如果发了洪水根本走不成,有的岁数大点的,都快二十年了没出过村子。”牧民王大爷说。
“现在可好了,2分钟就能出去。来往的车辆一下子变多了,让村里的牧草、牲畜买卖也都跟着火了起来,我们收入也变多了。”听着村民真挚的感谢,检察官小史放在心中2年的牵挂终于落地了。
“检察官同志,你们来看看这个。”村民小鹏拉着小史,指着位于进村道路入口处的一个牌子说。这是地房子浩特全体村民自发制作的“修路功德碑文”,上面还有一个错别字。
“我们没啥文化,心中的感情实在是难以表达。这个碑文不仅仅是感谢,也是让我们的后代永远记住条路是怎么来的,修这条路是多么的不容易。”一番肺腑之言让检察官小史瞬间湿了眼睛,他想起了2021年的那个夏天。
2021年7月,小史带领公益诉讼团队行驶在办案途中,偶尔遇到零星村落,他们就会走村入户,给草原深处的老乡们普法。那时候,他们遇到一位牧民,正是从这位牧民口中他们才知道这里有一个“水患村”。
18年前,这里山青水美,然而这份美好随着2005年修建的桑多铁路戛然而止,国道239线至地房子浩特段公路连年被洪水冲毁,洪灾过后留下一米多深的沟壑,威胁过往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
近20年的时间里,村民们只能被迫自己出资垫路,但洪水来临时,公路会被再次冲毁,不仅对庄稼、房屋造成损毁,精心饲养的牲畜也难逃厄运。曾经有3名年轻村干部,在洪灾现场,被肆虐的洪流卷入长沟,永远留在了那里,成为了牧民心中永远抹不去的伤痛。
“你们是检察官吗?那我们这个事你们能不能帮忙给解决?”牧民抱着试一试的心情问道。
“这个事肯定有困难,但我们会想办法。!”小史说。从此,这个近20年饱受“水患”的自然村成了他千里之外的牵挂。
呼和浩特铁路运输检察院检察长了解情况后,迅速依法启动办案程序,全方位开展线索初查。
小史当时刚刚经历甲状腺癌手术,回到工作岗位,他就奔赴现场,经过一步步调查核实,案件卷宗逐渐厚实,案件事实日益清晰明朗,证据材料也扎实起来。
12月17日,呼和浩特铁路运输检察院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正蓝旗人民政府,锡多铁路有限公司及地房子浩特村民代表,将听证会开在牧民家的蒙古包里。
2022年5月,相关主体根据工程预算再次追加100万元用于修路筑涵。8月8日,这条承载着当地牧民的希望之路正式破土动工。10月份,国道239线至地房子浩特村段公路建成。
时至今日,经历了2个雨季的冲刷,此路安然无恙,牧民心里的石头落地了,检察官的心也落地了。2022年,该案被选入内蒙古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十大案例”。2023年,该案成功入选最高检发布的全国“百案评析”案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