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内蒙古分社 • 正文
 中新记者看内蒙古

草原烽火淬炼《赤土青松》:让革命精神与地域文化双星闪耀

2025年11月17日 13:41   来源: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11月17日电 题:草原烽火淬炼《赤土青松》:让革命精神与地域文化双星闪耀

  作者 张林虎 常耀宗 晓玲

  11月10日晚,由中共察右前旗委员会、察右前旗人民政府出品,中共察右前旗委员会宣传部、察右前旗文旅局、察右前旗文联联合制作,察右前旗乌兰牧骑与察右前旗黄旗海艺术团携手演出的大型东路二人台新编历史剧《赤土青松》在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政府礼堂正式与观众见面,收获不少好评。

  该剧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绥远、察哈尔地区的抗日斗争为背景,讲述了察右前旗本土革命烈士纪松龄的英雄事迹,展现了汉蒙民族携手抗敌、共赴国难的壮阔图景。从故事情节的精巧构建到艺术表达的创造性转化,再到当代价值的深度开拓,作品为观众呈现了一场震撼心灵的艺术盛宴,实现了革命精神的当代传扬与文化基因的薪火相传,为北疆文化建设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宏大叙事下的个人命运

  《赤土青松》以宏大历史中的个体觉醒为线索,将抗日战争的时代洪流与个人命运起伏交织在一起,构建出主线清晰、群像鲜活、主题突出的叙事框架。全剧围绕纪松龄的革命历程展开叙事,从入党宣誓许下的初心到敌后抗战的求索,从监狱斗争的坚贞不屈到带兵出征的义无反顾,生动刻画出一位共产主义战士在抗战岁月中的成长轨迹,他如青松般“千磨万击还坚劲”的精神气节,成为贯穿全剧的精神象征。

  在叙事结构上,该剧以序幕、三场正剧、尾声为框架,在情节编排中融入现代叙事技巧,使叙事逻辑与板块结构协调统一。序幕首先回溯了察右前旗的历史人文底蕴与纪松龄弃笔从戎的革命历程。正剧以传递情报为主线,车站遇险、狱中智斗、带兵出征,每一场戏都设置了强烈的戏剧冲突,起承转合环环相扣,令观众不知不觉沉浸在紧张的戏剧节奏中。尾声部分的出征场景与纪松龄生平事迹交织,营造出“始于誓言,终于信仰”的浓厚氛围,扣人心弦。

  在人物塑造上,作品以细腻的情感描摹为观众呈现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革命英雄群像。剧中,纪松龄既有面对审讯时的刚毅不屈,也有痛失亲人的锥心之痛。妻子小庭从“默默牵挂”到“并肩作战”,一句“你尽忠我尽孝”道尽革命家庭的家国情怀。地下党员山丹从青涩联络员到舍生取义,年轻革命者的形象鲜活立体。潜伏敌营的李二牛以看守身份为掩护,践行共产主义信仰,奏响舍己救人的英雄赞歌。

  鼻烟壶藏密的巧思、山丹送情报的牺牲、李婶捐出家产抗日的义举,还原了绥远地区各民族休戚与共的真实历史,彰显了民族融合与中华文化的厚重感。

  艺术表达的创造性转化

  《赤土青松》以传统唱腔“转山头”为基调贯穿全剧,使地域韵味与情感抒发达成高度契合。在具体场景中,散板与甩腔的运用使人物情感表达更显自然舒畅。

  在表演形式上,该剧将戏剧人物的具象演绎与现代戏剧理念相融合,达到了程式化与生活化的有机统一。例如,纪松龄受酷刑时的程式化身段、小庭坐在洞外石头上手捧信物默念丈夫的程式化情景,均有效地传递了情感。同时,用细节刻画具象言行,使人物形象更立体鲜活。

  在舞台呈现上,作品将现代技术与传统戏曲形式巧妙结合,视觉效果与叙事内容形成了高度契合。舞美以“赤土”“青松”为核心意象,凸显北疆草原的雄浑悲壮。简单的道具移动与灯光变化,实现了不同场景的快速切换。

  历史剧赋予的当代价值

  《赤土青松》通过纪松龄、山丹、李二牛等革命先烈的斗争历程,艺术地呈现了革命信仰。这种对革命信仰的艺术呈现,在当代具有举足轻重的精神引领价值。它既能让观众深刻体会信仰对人生的指引力量,进而反思自身的精神世界,也能引导当代观众——尤其是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显而易见,《赤土青松》的创作与演出为地方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借鉴。作品扎根归绥草原历史文化土壤,将地域底蕴与红色内涵融于一体,一则彰显了地方文化特质,二则提升了区域影响力,成为地方文化品牌建设的成功范本。这种立足地域文化、深挖红色资源的创作路径及历史剧的推出举措,可进一步推动地方文化产业发展,增强地方民众文化自信。

  概而言之,大型东路二人台《赤土青松》既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的英雄赞歌,也是弘扬、传承时代精神的红色力作。新征程上,这部作品必将激励后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共赴美好未来。(完)

编辑:崔博群
图片新闻
  • 中国人寿内蒙古分公司举办2025年下半年消防培训及演练
  • 建行员工倾力相助 七旬老人追回“被动投保”扣款
  • 中国移动内蒙古公司阿拉善分公司攻坚克难 畅联世界级“沙海孤岛”
  • 西乌珠穆沁旗文旅微短剧《99号公路》定档11月6日
  • 中国移动赵东团队:用49座基站点亮边境牧民数字生活
  • 内蒙古移动“红山先锋”党员突击队助力宁城猫砂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