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市动态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11月14日电 (刘文华 杨悦)11月初,在通往奈曼旗义隆永镇的国道111线上,往来频繁的车辆时不时惊起正在啄食落边散落粮食粒的鸟群。道路两侧的农田里,传来收割机和拖拉机的轰鸣声。不少村民的院子中,已经堆满了黄澄澄的玉米。种种景象在诉说着,今年又是一个玉米丰收年。
手握铁锹翻动着玉米粒,东湾子村党支部书记刘耀威却在盘算着测产的相关事宜。依托本村1200亩种植基地建立的选种平台里,64个品种的密植玉米即将迎来“终考”。其中的8个品种的产量十分稳定,而其余的品种获得怎样的收成还是未知数。
不过无须担心的是,它们其中大多数产量能够达到“吨粮田”的标准线,即亩产2000斤以上。回忆起几年前村集体领办合作社刚刚成立时,亩产若能达到1500斤,就已经十分令人欢欣鼓舞。种植高产密植玉米的浪潮席卷而来,东湾子村也没有落后。当种子公司带着新品种和技术方案主动登门,刘耀威在利弊权衡之后,很快便拍板,接住了这次合作的机会。
“合作社提供试验土地,选种平台承担种植的一切成本,收成归村集体所有,怎么算都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刘耀威说。除了明面上的“算计账”,他心里还有一个希望,那就是其中出现产量高于平均水平的“高产王”,在全镇乃至全旗普及开来,让亩产量朝着更高的数字刷新。
今年是义隆永镇种植密植玉米的第五个年头。五年时间里,这座小镇创造了十万亩“吨粮田”的奇迹,成为了全自治区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十万亩吨粮田小镇,10.55万亩核心示范区平均亩产达1045.84公斤(14%标准水分),这一重大突破,不仅刷新了镇域单产纪录,也实现了土地单产提升的跨越。
在测产验证环节,由河南师范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内蒙古民族大学、通辽市农牧业科学院等单位专家组成的测产组,在前期318个样点理论初测基础上,精选34个代表性地块、96个样点,进行现场人工实收测产结合机械实收测产,以严谨数据支撑“吨粮田”成果的真实性与权威性。
从种植技术在“人扛牛犁”阶段就是一个农民的义隆永村村民韩庆国还记得五年前刚接触密植玉米概念时,自己尖锐的质疑:“我当了一辈子农民,一亩地打出多少粮食都是有数的,不管咋密植都不可能达到那么高的产量。”
春夏,他看到密植玉米田里玉米秧苗整齐地株距和高度,秋天,他看到相比于普通玉米略显“身材矮小”的果实,以为自己的判断不会出错,可现实的测产却“打了脸”。比普通玉米亩产量高出数百斤的密植玉米,第一次让他见识到了农业科技的含金量,也明白了国家顶尖的玉米种植团队专家为何一趟趟往田里跑、不厌其烦地给农民们讲技术。
“实实在在的产量摆在那,不信也得信。”韩庆国说。他回忆起一个细节,经验丰富的农机驾驶员在收割密植玉米田时,说:“这片地出粮食,装满棒子以后压出来的车辙印都比别的地块儿深。”
后来,韩庆国也开始种植高产密植玉米品种。每一年玉米生长期,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李少昆研究员等一众专家似乎也和秸秆一起“长”在了地里。他说:“国家级的专家来给我们作指导,我们必须要做到‘入耳、入眼、入心’,一步步学就算傻瓜也学会了。”秋天,这份坚守得到了回报,单产记录不断被刷新,韩庆国和村民们脸上的笑容越来越深、钱包越来越鼓。
“现在大家都认可密植玉米,我们也经常在一起交流探讨经验,‘土专家’谈不上,但绝对是一个用知识武装头脑、用技术指导生产的‘现代农民’。”韩庆国打趣道。今年,他种植的140亩密植玉米平均亩产量达到2200斤以上。“部分地块产量能到2400斤,我相信玉米单产的数字还有上升空间。”韩庆国说。
一场由高产密植玉米引发的“农业革命”仍在义隆永镇悄然蔓延。“高产密植玉米不仅提高了单产,同时也推动了种植技术的普及。现在应用了部分高产密植玉米种植技术的普通玉米田产量也能够达到1700斤左右。不仅科学种植的观念深入人心,全镇玉米种植也都从原来的粗放管理转为精细、科学化管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了。”义隆永镇政府副镇长王忠伟说。
看得见的变化不止于此。王忠伟补充说:“现在我们全镇有六个百万级以上规模的大型农业合作社,纷纷引进了当下最专业的农机具,不论是播种精度还是旋耕土地的深度都非常的标准和统一。这样的好处是能够降低成本、提升农业质效。为以后农业朝着现代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打下基础。”
待到岁末,义隆永镇各村又将掀起合作社分红的高潮。“今年我们村还要继续分红。”测产前,刘耀威就已经预告了这件喜事,测产后的结果更加支持了这个决定,“平均亩产量在2100斤以上,今年绝对是个丰年。”
暮色下,一辆辆农机具归库,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回到了家,小村庄升起袅袅炊烟。安宁祥和的氛围里,这座吨粮田小镇又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明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