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内蒙古分社 • 正文
 盟市动态

内蒙古化德“天籁乐团”奏响草原华章

2025年10月31日 16:01   来源: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10月31日电 (田礼军)当源自西非大地的热烈鼓点,与承载着五千年华夏文明的民族情怀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2025年10月29日,在北京举行的“梦想中国·全国中老年文艺盛典”上,来自乌兰察布市化德县的“天籁乐团”给出了答案。21位平均年龄50岁的草原儿女,用21面非洲鼓,奏响了一曲跨越文化与地域的《五十六个民族》,不仅征服了评委与观众,更将器乐组“精英奖”与“铜奖”两项殊荣,自豪地带回了故乡。

  掌声与荣誉背后,是半年时光里不为人知的汗水与坚持。这支名为“天籁”的乐团,组建之初,多数成员还是非洲鼓的“门外汉”。然而,对音乐和民族文化的一腔赤诚,让她们汇聚于此。

  “刚开始的时候,连最基本的‘咚、哒、哒’都找不到感觉,手打肿了是常事。”乐团的核心成员薛志梅回忆起初学时的场景,眼中闪烁着光芒。她摊开手掌,掌心的薄茧是岁月与热爱共同镌刻的勋章,“但我们这群人有股不服输的劲儿。孙敏雁团长带着我们从识谱、练节奏开始,一个鼓点一个鼓点地抠,一个声部一个声部地合。那段时间,家里的锅碗瓢盆都成了我们的练习板。”

  团队灵魂人物孙敏雁,是这支队伍的“主心骨”。她不仅要教授技巧,更要统一思想。“我们选择的曲目是《五十六个民族》,这决定了我们的演奏不能只是炫技,必须有情感的深度。”孙敏雁在排练中常对大家说,“你们要想象,每一个鼓点,都是一个民族的脉搏;每一次击打,都是一次心跳的共鸣。我们要让这来自异域的乐器,讲述我们中国的故事。”

  为了精准表达乐曲中蒙古族的豪迈、维吾尔族的热情、傣族的柔美……她们反复观摩民族风情纪录片,将不同民族的文化气质内化为鼓点力度的强弱、节奏的快慢和音色的变化。排练室的灯光,常常陪伴她们至深夜,激昂的鼓声里,凝聚着21颗为梦想而滚烫的心。

  历经呼市初赛、复赛的层层淬炼,“天籁乐团”终于站上了北京的全国盛典舞台。当聚光灯亮起,21位身着统一民族风格服饰的演员,精神抖擞地围坐成半圆,21面非洲鼓如蓄势待发的战士,静候着那石破天惊的一刻。

  音乐响起,鼓声初起,如草原深处传来的驼铃,由远及近,沉静而悠远,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突然,节奏一转,数十面鼓如万马奔腾,气势磅礴,鼓点密集如雨,充满了力量与张力,瞬间将观众带入辽阔无垠的草原,展现了草原儿女的豪情万丈。

  演出的高潮部分,乐团展现了惊人的默契与控制力。鼓声时而激越如江河奔流,时而温婉似溪水潺潺;她们用掌心拍击出浑厚的低音,模拟藏歌的雄浑;用指尖敲击出清脆的高音,模仿山歌的灵动。复杂的节奏变化、多声部的和谐交织,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民族风情画卷。台下,评委们频频点头,观众们随着鼓点律动,完全沉浸在这场视听盛宴之中。这已不仅仅是一次演奏,更是一次用鼓乐进行的深情告白,倾诉着“五十六个民族一家亲”的脉脉温情。(完)

编辑:李爱平
图片新闻
  • 中国移动赵东团队:用49座基站点亮边境牧民数字生活
  • 内蒙古移动“红山先锋”党员突击队助力宁城猫砂产业升级
  • 内蒙古草原现“花式瑞士卷”
  • 内蒙古鄂尔多斯:香蕉落户北方沙漠
  • “中国薯都”乌兰察布300万亩马铃薯喜迎丰收
  • 菲律宾商报:内蒙古第一大湖呼伦湖秋季鸟类较去年增长近四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