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内蒙古新闻8月21日电 题:魏小龙的空港守护之路
作者 李爱平 赵月
清晨6点,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旅检通道已人声鼎沸。分队长魏小龙肩章上的三道杠被汗水微微浸湿,他目光如炬,扫视着质控监控屏幕。此刻,正是暑运旺季最繁忙的时段。通道外,夏日的热浪翻滚。通道内,安全守护的弦紧绷如初。对于35岁的魏小龙而言,这身“安检白”制服,承载的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个家族跨越三十余载、两代人用“戎装”写就的守护誓言。从祖父谆谆教诲、父亲改制初期的安检服,到如今他肩负的分队长职责,这条守护之路,他正步履坚定地走下去。
魏小龙是地地道道的“民航子弟”“安检后代”。他的血脉里,流淌着对这份事业的天然亲近与深刻理解。
时针拨回1993年,民航安检体制迎来历史性变革——由武警边防移交民航管理。彼时,魏小龙的父亲,一位服役多年的边防军人,响应号召,脱下“橄榄绿”,成为民航安检改制后的首批拓荒者之一。年幼的魏小龙,是看着父亲穿着那身崭新的、意义非凡的早期安检制服长大的。“父亲常说,虽然制服颜色变了,但守护安全的责任,一点没变,甚至更重了。”那些关于通道的故事、安检的严谨,在父亲不经意的言谈和忙碌的身影中,早已悄然植入魏小龙的心田。家族的守护基因不止于此。魏小龙的祖父,同样是一位令人敬重的老干部。老干部特有的坚毅与奉献精神,是这个家族共同的精神底色。
2006年,带着对父辈荣光的向往与祖父的教诲,魏小龙追随父辈足迹参军入伍,服役于内蒙古边防总队锡林郭勒盟边防支队二连浩特市边防大队。两年的军旅淬炼,将“令行禁止”刻入骨髓,更锻造了坚韧的意志。2008年退伍时,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家族的召唤无比清晰。“我几乎没犹豫,”魏小龙回忆道,“从小耳濡目染,看着父亲在这行干了一辈子,我知道安检需要什么,需要责任心,需要像我父亲那样的坚守。”2010年,他正式加入呼和浩特机场安检护卫部,从最基础的安检护卫员做起,开启了属于自己的“安检白”征程。那一刻,父亲眼中闪烁的,是欣慰,更是期许。
脱下军装,换上安检制服,魏小龙的“战场”转移到了人来人往的安检通道。“在部队,令行禁止是天职。在安检通道,面对的是形形色色的旅客。”严格的规程常遭遇旅客的不解甚至抱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张力清晰可感。迷茫时,父亲那句朴素却重若千钧的家训点醒了他:“自己做到了,再去要求别人!”他开始将军人的执行铁律“不排除疑点绝不放行”,融入每一次手检、每一次图像判读。同时,他努力理解旅客的需求,尝试在冰冷的规则中注入温度。那个寒冬,他耐心安抚一位因语言不通而焦虑的蒙古族老人,拨通自己母亲的电话给蒙古族老人充当翻译,并亲自护送老人至登机口完成交接。那一刻他深刻领悟:安全,是最深沉的服务;服务,是最高级的安全。军人的刚毅与安检的温度,在日复一日的实践中完成了融合与升华。
担任分队质控员,是他专业能力的一次关键跃升。他将部队的严谨与细致发挥到极致。“杜绝‘我觉得’的侥幸心理!”这是他对团队,更是对自己的要求。他提起,正是这份刻入骨髓的警惕性和对图像的敏锐,某次真让他在X光机屏幕上捕捉到一个极其细微、前所未见的异常点。反复比对、果断开包,最终查获呼和浩特机场首例伪装成普通充电线的点烟器。他第一时间将图像特征整理分享,提升整个团队的查控能力。质控,于他而言,是“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是守护安全生命线的“鹰眼”。
成为内训师,是他对父辈“传帮带”精神的自觉传承。如何将十多年积累的经验,特别是那份军人特有的严谨作风和敏锐直觉,有效传递给新人?他摒弃枯燥说教,开发“师带徒”等实用课程。“只讲要害点,多讲真实案例。”旺季压力巨大时,他甚至在航班间隙自掏腰包给每个班组都备上巧克力、能量饮料,用小小的仪式感凝聚人心。他是团队经验的“燃灯者”,他坚信:“人聚是基础,心齐才能创造价值”。
作为分队长,管理四十余人的旅检通道团队,他扛起了担子。面对急难险重任务,他永远冲在最前:2020年疫情肆虐,他主动请缨保障风险极高的首批国际分流航班。同在一线保障的父亲,一位老安检人,深知其中艰辛,在电话里只叮嘱了两句话:“第一保运行安全,第二保自身安全”。这朴素的“双重安全”指令,成为他带队的原则。他毅然选择在机场留宿备勤73天,协调保障,稳定队伍,如同定海神针。2023年重大保障任务,他带队与自治区特勤局紧密协作,以万无一失的标准完成使命。
2024年5月,待检区突发旅客充电宝燃爆!火光浓烟瞬间腾起。魏小龙临危不乱,依据预案迅速指挥,带领组员仅用57秒扑灭火情、疏散人群、恢复秩序,将一场可能的危机消弭于无形,获得机场通令嘉奖。他是团队的“顶梁柱”,是危急时刻的主心骨。旺季高峰,他连续奋战的身影,就是最有力的动员令。(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