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内蒙古分社 • 正文
 产业资讯

洪水漫过脚踝时,直击呼和浩特移动孤岛救援

2025年07月27日 12:03   来源: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

  (推广)

  7月25日,在呼和浩特武川县井尔梁村,持续肆虐的暴雨终于撕裂了通往外界唯一的道路,汹涌的山洪裹挟着泥沙,无情地冲断了维系村庄信息的光缆。7名村民在灾害中受伤,疼痛与恐慌弥漫,而更深的绝望是:他们彻底与外界失联,成了一座风雨飘摇中的“信息孤岛”。求救,成了最迫切却最无力的呼喊。

  泥浆中的跋涉,只为那一声连接

  时间就是生命。呼和浩特移动网络部应急通信保障分队接到险情,没有丝毫犹豫。一辆载着“猛士”卫星通信车和几名队员的抢修车,冲破雨幕,向井尔梁村艰难挺进。抵达村口时,洪水仍未退去,浑浊的泥浆已漫过队员们的脚踝,每前进一步都异常沉重。

  “快!找高点,架设备!”队员们蹚着冰冷的泥水,深一脚浅一脚地勘察地形,寻找着能架设卫星天线的位置。雨水模糊了视线,脚下的泥泞不断试图将他们拖住,但每个人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快点,再快点!

  那一句“喂?”,是绝望中的天籁

  紧张的60分钟,在风雨中流逝。终于,“猛士”卫星通信设备成功启动,一道无形的电波刺破阴霾,直抵苍穹,重新连接了这座被洪水围困的村庄与外界的联系。

  就在设备指示灯亮起的瞬间,卫星电话的听筒被颤抖的手紧紧握住。拨号、等待……短暂的静默后——

  “喂?”

  一个清晰而略带沙哑的声音,从听筒中传来,清晰地穿透了风雨声和沉重的呼吸声。

  这声再平常不过的“喂?”,此刻在井尔梁村却如同天籁。它意味着求救的信息可以发出了,意味着救援的指令可以接收了,意味着希望重新降临在这个被洪水围困的角落。这声“喂?”,是井尔梁村民在绝望深渊中抓住的第一根救命绳索,是呼和浩特移动抢修队员在泥泞中跋涉、在风雨中坚守的全部意义。

  “通了!电话通了!”消息迅速传开,村民们紧绷的脸上第一次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神情。受伤村民的情况、急需的物资、精准的位置信息……一条条关乎生命的信息,通过这条刚刚抢通的“天路”,迅速传递给了焦急等待的救援指挥部。

  无声的守护,未曾停歇

  井尔梁村的“孤岛”救援,只是呼和浩特移动网络保障人员在这次历史性强降雨中奋力守护通信生命线的一个缩影。

  城市“大动脉”告急:几乎同一时间,维系城市核心通信的呼和浩特一枢纽至二枢纽干线光缆被洪水冲断。抢修点泥潭深陷,车辆无法靠近。移动维护员们背起超30公斤重的熔接设备,徒步向故障点挺进。在齐膝的泥浆中,他们以挖掘机为屏障跪地作业,纤芯比头发丝还细,容不得半点泥水。20分钟后,光缆熔接完成,城市核心通信恢复畅通。

  水库边的生死时速:7月25日凌晨,土默特左旗红领巾水库水位逼近警戒线,道路中断,指挥部通信告急。一支由呼和浩特移动副总经理吕楠带队的小分队,携带卫星电话和15公斤重的卫星背包站,在激流中协调铲车筑坝减缓水势,抓住稍纵即逝的时机涉过积水区,将关键通信设备送达指挥部,保障了水库抢险的科学决策。

  风雨中的蓝色身影

  自应急响应启动以来,呼和浩特移动累计出动保障人员155人次,保障车辆76辆次。他们的工装沾满泥浆,脸颊被雨水冲刷,双手因寒冷和紧张而僵硬。但在每一个需要信号的角落,在每一次通信中断的危急关头,总能看到这些蓝色的身影在风雨中负重前行。

  声音背后的重量

  当卫星电话里传来那声“喂?”,它连接的不仅仅是一次通话。它连接的是生与死的距离,是绝望与希望的分界。那声“喂?”,承载着井尔梁村民的求生渴望,也凝结着移动保障队员在泥泞中深一脚浅一脚跋涉的重量,在风雨中跪地熔接的专注,以及肩扛设备涉险前行的勇气。

  暴雨终将停歇,洪水终会退去。但人们会记得,在风雨最狂暴、道路被切断、世界仿佛陷入沉寂的时刻,是那些满身泥浆的蓝色身影,用专业技能和血肉之躯,托起了那一声穿越洪流的“喂?”,让希望的声音永不消逝。(高昕、王雅伦)

  

 

免责申明:本文为商业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

编辑:刘文华
图片新闻
  • 探访中苏金街:在满洲里感受中俄文旅交融
  • “资金活水”润民生:工会无息借款滋养家庭经济发展沃土
  • 瑞众保险在内蒙古落地"教育+民生"双帮扶项目
  • 瑞众保险全面开启2025年“7.8全国保险公众宣传日”活动
  • 献礼7.8,瑞众保险主题摄影大赛用镜头 诠释“爱·责任·美好”
  • 瑞众保险喜临门(典藏版)养老年金保险荣获 “金口碑”年度年金保险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