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内蒙古新闻7月15日电 (崔博群)近日,包头市妇联在全区率先推进 “爱心妈妈驿站” 建设,已在全市建成 24 个驿站,实现旗县区全覆盖。这一创新举措为 “鹿城暖童爱心妈妈” 结对关爱留守困境儿童搭建起资源共享、服务共融、关爱共行的坚实平台,推动关爱服务从 “分散化” 向 “体系化” 转型升级,成为鹿城家庭儿童工作的鲜明特色品牌。
构建 “1+N” 服务阵地,夯实关爱基础
针对以往爱心妈妈群体 “活动场地分散、服务资源不足、关爱形式单一” 等问题,市妇联以阵地共建、资源共享为突破口,探索形成 “1(市级统筹)+N(多类型阵地)” 的建设模式。
在资源联动方面,市妇联统筹协调文旅、教育、科技等部门,整合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少年宫、新华书店等公共服务场所率先建成驿站;旗县区妇联依托辖区公共服务资源、社区儿童之家同步推进,实现全覆盖。各驿站结合自身优势开展特色服务:市图书馆驿站以 “图书馆 +” 模式,将阅读推广与儿童关爱融合,开展亲子阅读志愿服务;市博物馆驿站结合 “流动博物馆” 项目,走进社区、校园为留守困境儿童、福利院儿童提供文化服务,让历史文化成为成长的 “精神养分”。
在服务支撑上,驿站采用 “线下实体 + 线上管理” 双轨模式。线下配套阅读角、活动室、心理咨询室等功能区;线上依托 “爱心妈妈关爱服务平台”,动态掌握留守困境儿童结对档案及关爱服务进展,为资源对接、集中活动、经验交流提供坚实保障。
创新 “四库五维” 模式,提升服务效能
为推动关爱服务精准化、专业化,市妇联在驿站构建 “四库支撑 + 五维服务” 关爱方式,聚焦需求对接、能力提升、服务提质关键环节。
“四库” 建设强化服务根基:一是组建专家库,整合家庭教育、法律、心理领域专家及巾帼志愿者、爱心妈妈骨干,依托驿站开展儿童心理学、帮扶技巧等专题培训;二是打造特色课程库,用好全国妇联 “幸福家” 平台及自治区课程资源,挖掘驿站特色课程,如新华书店驿站 “亲子共读与家庭习惯培养” 课程、博物馆驿站 “流动博物馆 + 家庭文化” 课程,为爱心妈妈提供专业指导;三是建立案例库,通过 “包头女性” 公众号展播爱心妈妈典型事迹 7 期,推广先进经验;四是完善成长库,为结对儿童建立 “一人一档”,动态记录留守困境儿童需求及关爱进度。
“五维” 服务聚焦全面关爱:围绕情感陪伴、学业支持、心理健康、文化体验、视野提升五个维度,为留守困境儿童提供全方位服务。九原区驿站组织 “强国少年训练营”,同步邀请家庭教育指导师开展 “亲子互动中的情感表达” 微讲座,促进爱心妈妈、儿童与家长三方情感联结;昆区驿站向爱心妈妈和结对儿童普及 “家庭安全教育” 知识;固阳县驿站开展防溺水演练、非遗剪纸活动;石拐区驿站举办 “爱心筑梦 情暖童心” 经验分享会,吸引新爱心妈妈加入;少年宫驿站组织世界读书日结对关爱活动;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驿站结合传统节日开展非遗传承、民俗体验,组织爱心妈妈和结对儿童观黄河、游长城,助力开阔视野、提升境界。
凝聚多方合力,构建联动关爱矩阵
市妇联坚持 “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家庭参与” 理念,推动驿站服务从 “妇联主抓” 向 “多元共建” 延伸。
在政校社联动方面,九原区驿站联合包头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引入大学生公益岗开设寒暑假托管班;青山区驿站依托蚂蚁力量社会组织,为留守困境儿童提供科普益智、劳动体验服务;达茂旗驿站联合民族乐器培训中心、陶艺体验室、书画培训室,丰富教育培训与文化服务内容。
在社会力量参与上,驿站的影响力持续扩大,吸引更多资源加入。中影国际影城驿站为留守困境儿童提供公益观影活动;康正医院驿站为爱心妈妈赠送体检卡;东鸽电器为所有驿站捐赠饮水机和微波炉,形成 “社会协同、家庭参与” 的关爱共同体。
截至 2025 年 6 月,全市爱心妈妈驿站已开展亲子阅读、文化体验、科普服务等活动近 80 场,惠及儿童及家庭 1500 余人。下一步,市妇联将持续完善驿站功能,拓展服务广度,提升服务精度,开发特色关爱项目,推动关爱服务向更精准、更深入、更可持续发展,让 “爱心妈妈驿站” 成为留守困境儿童的 “温暖港湾”。(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