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内蒙古分社 • 正文
 盟市动态

从退役军人到返乡夫妻:集宁夜市里的生计与梦想

2025年07月14日 15:55   来源: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7月14日电 (记者 张林虎)夏日傍晚,集宁区的街巷被夜市灯火渐次点亮,错落分布的场景如城市经济的“毛细血管”,将创业梦想、就业机会与消费活力串联起来,为民生增加了温度,为经济增添了热度。

  “退役后一直想在家乡找点事做,夜市让我在创业路上淘到了‘第一桶金’。”在体育场夜市,95后退役军人闫姣的摊位前,玻璃罐里的芋圆与仙草冻在灯光下晶莹剔透。她一边为顾客打包饮品一边说,“管理方免费提供了桌椅,摊位费减半,有问题还会帮忙解决,真的很贴心。”如今她的摊位日均接待超百人。“既能扎根家乡,又能服务游客,这份工作很有价值。”闫姣自信地说。

  据了解,体育场夜市管理方通过租金减免、设施支持等举措,让小摊位成为拉动就业的“微引擎”,不少摊主坦言,收入可观。

  穿过几条街巷,康泰惠民园交易中心夜市的煮串香气扑面而来。“以前,我们夫妻二人常年在外跑运输,现在,来夜市卖小吃,收入比较稳定,还能照顾家。”摊主杨建宏的摊位前围满食客,锅里的串串咕嘟咕嘟冒着热气。她擦着汗笑言,“凌晨备菜、傍晚出摊,虽然忙碌,但看着顾客越来越多就觉得幸福。”这番话道出了众多摊主的心声。从60后老手艺人,到00后返乡青年,不同年龄段的经营者在夜市中找到了生计支点。

  “我们不仅给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帮扶,也持续关注年轻摊主的需求。”康泰惠民园交易中心夜市管理方负责人马文斌说,“72户摊主各有营生,大家在烟火气里都有奔头。”统一配置的油烟净化设备、定期公示的食材溯源信息、定时巡查的卫生标准等,让规范管理与民生温度在夜市中并行。

  当暮色中的收款码提示音与游客的欢笑声交织,集宁区的夜市已不仅是“深夜食堂”,更成为创业者扎根家乡的“起点站”、城市活力的“展示窗”。(完)

编辑:崔博群
图片新闻
  • 草原教育“闯关记”:一个边境旗县的“双达标”实践
  • 沙漠里跳动的“地球心脏”:乌兰湖“解锁”夏日限定浪漫
  • 中蒙文化交融:艺术为桥连民心
  • 内蒙古:大青山脚下的激情搏克
  • 航拍内蒙古扎鲁特草原牲畜转场迁徙
  • 中国原生民歌节展演亮相呼和浩特大召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