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内蒙古分社 • 正文
 中新记者看内蒙古

探访呼和浩特市文化馆残疾人艺术科技展:以手为歌,以科技为翼

2025年04月18日 16:49   来源: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4月17日电 题:探访呼和浩特市文化馆残疾人艺术科技展:以手为歌,以科技为翼

  作者 尚虹波 康弼程 云祥

  4月的风掠过青城,呼和浩特市文化馆的玻璃幕墙将阳光折成七彩。在这里,一场名为“艺述自强科技赋能”的展览正以别样的方式奏响生命的交响诗。呼和浩特市的残疾人艺术家们用指尖的温度融化人与人的隔阂,科技企业则以金属与代码编织飞翔的羽翼。这是4月最动人的邂逅。

书法绘画区:墨香里的坚韧

 

图为现场的书画作品

  走进书法绘画区,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一幅幅笔触或遒劲、或细腻的作品悬挂在墙上,有的作品出自肢体残疾画家之手,有的由孤独症患者完成。现场还有残疾人艺术家正在挥毫泼墨,笔锋游走间,一幅水墨画跃然纸上。围观的人们屏息凝神,直到最后一笔落下,才轻轻鼓掌。

 

文创作品区:指尖上的艺术

 

 
图为现场的文创产品
 

  转入文创作品区,眼前瞬间明亮起来。精巧的耳环、胸针、项链在灯光下闪烁,皮质手包、精美发簪等陈列在展台上,每一件都充满巧思。这些作品大多来自牧勒工坊、内蒙古众益残疾人服务中心等企业和辅助性就业基地,由听障、肢残人士亲手制作。一位志愿者拿起一枚做工精巧、古风古韵的发卡介绍:“这里的每一针每一线,都是他们反复练习的结果。”

 

剪纸展示区:红纸上的生命律动

 

 
图为现场的剪纸作品
 

  剪纸区的红色最为夺目。一幅幅剪纸作品铺展开来,有传统的吉祥图案,也有现代风格的创新设计。一位有着听力障碍的剪纸艺人一手持剪,红纸翻飞,不一会儿,一朵盛开的山丹花便呈现眼前。她的动作迅捷,每一剪都精准无比。旁边的小观众瞪大了眼睛,小声问妈妈:“她是怎么剪得这么好看的?”妈妈轻声回答:“因为她的心比手更灵巧。”

 

非遗作品区:传统的现代表达

 

 
图为现场的非遗作品
 

  非遗展区陈列着蒙古族皮雕、掐丝珐琅摆件等传统手工艺品。最吸引小朋友的当属哪吒系列作品和十二生肖摆件。如果不是志愿者介绍,很难想象这些作品均出自残疾艺人之手。非遗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生命韧性的见证。

 

科技助残区:未来已来

 

 
图为现场观众体验科技助残产品
 

  科技展区像是一扇通向未来的窗口。手功能康复训练系统、智能助食筷、无障碍交互设备……科技的力量在这里具象化。一位工作人员演示了智能助食筷如何辅助进餐,其灵活程度令人惊奇。旁边,一位听障女孩正在试用实时语音转文字设备,当屏幕上准确显示出旁人的话语时,她的眼睛亮了起来。科技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希望的载体。

 

光与希望的交汇

  走出展厅时,明媚的阳光透过玻璃洒在地板上,整个空间笼罩在明亮温暖的光晕中。这场展览不仅是一次艺术的展示,更是一次对生命的礼赞。在这里,残缺与完整、传统与科技、困境与突破,交织成一首无声却震撼人心的诗。正如展览主题所言——“艺述自强科技赋能”,无论是手中的笔、剪下的纸,还是精密的机械,都在诉说着同一个信念:生命,永远可以找到自己的光。(完)

编辑:崔博群
图片新闻
  • “联播”进乡村 这个村子有点儿“潮”
  • 通讯:北大博士后在鄂尔多斯500多天印象记
  • 呼伦贝尔草原上“春的希望”
  • 呼和浩特:民众体验脑机接口助残产品
  • 从沙海迈向“绿富” 探访内蒙古磴口生态治理现代化路径
  • 金价回落 呼和浩特民众选购金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