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内蒙古新闻4月12日电 题:“80后”教体局长跨界做编剧:书写抽屉里的青春
中新网记者李爱平
长舒一口气后,石永峰站在台上开始发言。5分钟内,他用浑厚的男中音讲述了剧本《抽屉年华》创作的来龙去脉。发言结束后,与会嘉宾不断鼓掌,著名作家高建群是鼓掌最热烈的一位。
“剧本已经很不错了,但写作一定要取法乎上,还要精心打磨……”4月11日,由石永峰创作的《抽屉年华》剧本研讨会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召开,以《最后一个匈奴》而闻名于世的作家高建群对石永峰点赞。
1982年出生的石永峰,是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教体局局长,这位平时忙于公务的行政官员,为何开启影视编剧之旅,是圆梦,还是有其他原因?
“圆梦是肯定的,但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在接受记者专访时,石永峰透露,剧本《抽屉年华》其实是脱胎于他历时八年创作的同名长篇小说。“编剧是我的副业,教育才是我的主责,不过二者并不矛盾,向全国乃至世界观众讲好中国教育故事,也是对教育的另一种推动和促进。”
写作对石永峰来说,就想吃饭睡觉一样自然。2000年,刚上大一的他,就按响了写作的“密码箱”。他的信心主要源于高中以来的一些素材积累,“隐约中,写得最多的素材是,高中学生们锁在抽屉里的密码日记。”
但当他用一个多月时间,将上述素材拼凑起来,才发现“小说故事不完整,情节不连贯,主题思想不知所云。后虽几经调整都无济于事,文以载道的豪情还是跌落至深谷。”
大学期间的第一次写作虽然失败,但也让石永峰有了另外的收获。他在各科老师指引下,“一边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一边研读古今中外经典著作,一边收集积累教育法规、年鉴、报刊、故事等素材,为的是继续创作。”
2003年,大学毕业后的石永峰,成为一名语文老师,之后调入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之后结婚生子,“但我念念不忘的还是大学时期未写完的小说。”
“当我有了孩子,当了家长后,围绕教育的‘角色’体验了一大半,这些真实经历和真情实感都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不竭的素材养分和精神动力。”石永峰告诉记者,这部伴随他整个大学时光和教育工作生涯的作品,最终在2009年得以面世,“那个瞬间,我终于圆了作家梦。”
原本以为《抽屉年华》这部小说,在自己的余生中不会激起太大波澜。但2024年夏天,一个偶然的机会,石永峰遇到了来自陕西一家文化传播公司的负责人,后者决定将石永峰的小说改编为电影《抽屉年华》。
“塞北草原,主人公许佳伟在中考中未能考入市重点中学,怀着沮丧与苦闷的心情来到县直高中就读,故事由此展开……二十年后,已成长为各行各业精英的同学们重新聚首母校,共忆锁在抽屉里的青春年华。”在11日召开的《抽屉年华》剧本研讨会上,青年演员韩金表示,“剧本《抽屉年华》让自己想起上高中时的带锁日记,特别有感觉。”
石永峰告诉记者,电影《抽屉年华》计划于今年7—8月鄂尔多斯那达慕大会期间开机,影片将展现鄂托克旗乌兰湖、都斯图河、乌仁都西峰等标志性景观,力求打造一部“有笑有泪、有根有魂”的草原青春佳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