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内蒙古新闻3月31日电 题:检修部优秀班组长“成长记”
作者 尹静
3月份以来,丰电能源公司5号机组进入小修关键期,车间一片繁忙景象。“小杨,B区疏水阀压力显示异常,咱们得抓紧去看看。”这一天,检修部热工专业热控专责王俊刚完成电动阀门控制系统检查,安全帽的系带还沾着汗水,便又拎起工具箱带着主检杨昊往现场赶。
对于王俊来说,面对这样的突发状况早已处变不惊。自2001年参加工作以来,一年365天,他几乎没有明确的上班和下班之分,只要工作需要,他随时都在。凭借多年的辛勤付出和突出表现,王俊先后获得丰电“优秀班组长”、北方公司优秀技能选手、华能集团公司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
“匠”始于“钻”
“下班啦。”“等一下,4号干渣机系统的变频器数据异常,立刻排查。”2023年11月2日17时28分,王俊在下班前检查时发现了隐患。现场弥漫着焦糊味,变频器散热口正冒出青烟。
“输送链不能启动的话,会影响锅炉排渣,抓紧排查。”王俊快速分配任务。他带着主检杨昊、陈杰逐段检查,一小时后终于在输送链中部发现了板结成块的焦渣——正是这些高温结焦物卡死链条,连带烧毁了电机和变频器。王俊开始检查烧坏的变频器,发现已经无法设置参数,他赶紧抢在黑屏失效前记录一些参数,随后从车间翻出一台闲置变频器。但面对全英文的操作界面,这位技术专家也犯了难:“上网找相近型号的说明书,咱们边翻译边试。”
“师父,这是十多年前的老型号……”徒弟揉了揉发酸的眼睛。王俊眉头紧锁,手指在手机屏幕上快速滑动:“老型号也要让它转起来!”三人从网上扒了两个多小时,终于扒出一份勉强能对的上号的说明书。他们开始逐一对照参数翻译,先把英文菜单转成中文标注,再摸索着设置。由于设备和说明书版本差异,新问题层出不穷,三人反反复复测试,备用变频器终于在第二天早上8时成功启动。这场历时15小时的攻坚战,不仅为王俊的检修履历再添一笔实战经验,也为企业节约了近5万元的设备更换费用。
“匠”立于“术”
“来,1,2,3……大家一起加油,往上用力。”2022年11月16日,王俊带领班组成员正在安装凝汽器的测量筒。汗水浸透了大家的脸庞和工作服,这是王俊第一次主导设备的自主升级改造。按照国家最新技术监督要求,重要机组保护必须进行改造。王俊早已对改造计划深思熟虑,政策的支持让他倍感振奋。
他通过大量实验和考察,决定采用音叉式液位开关取代传统的浮球开关。这种新型开关不仅避免了浮球易生锈的问题,还具备更高的稳定性和耐久性。基于这些数据,王俊制订了详细的改造方案,但改造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厂区管路拥挤,安装空间狭小,而为了保证测量精度,3个测量筒必须严格保持在同一水平面。加之测量筒体积庞大、重量惊人,仅安装一个就需要耗费9个小时,电缆也需重新铺设,共计14根。王俊亲自上阵,班组成员默契配合,历时两个月,终于完成了这项艰巨的改造工程。
这不过是王俊众多创新实践中的一个案例。
自2018年以来,他牵头实施了多项技术改造项目,其中《凝汽器测量筒改造项目》优化了测量方式,准确率达到99%,保证了汽轮机和空冷系统的安全性;在机组停机检修过程中,《重大危险源改造氨改尿项目》通过优化控制逻辑,检查节点和线路可靠性,3号、6号机组168小时运行一次成功,准确投放率达到100%。
“匠”成于“传”
“师父,这个调轴是怎么调来着,我总记不住步骤。”
“小陈,做检修工作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今天我把原理讲透,你若不跟着动脑,那就等于没学。”王俊语重心长地说道,徒弟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
熟悉王俊的人都知道,他既肯钻研又善育人。在他看来,技术工人既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更要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年,他始终践行“传帮带”理念,坚持面对面指导、手把手示范、实打实历练。设备出现异常,王俊总是带着徒弟直奔现场。他把装置现场变成练兵场,给徒弟“留作业”,引导他们自主分析,再共同拆解问题根源,商讨解决措施。
“年轻人是企业的未来,一定要把年轻人用好、培养好,年轻同志也要肯钻研,多去现场。”这是他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在王俊的培养下,90后徒弟杨昊和陈杰仅用四五年便从辅检成长为主检。如今他们已能独当一面,多次参与企业的重要检修任务。24年检修路,王俊始终扎根检修阵地的最前沿。工具箱的边角早已磨得发亮,操作票堆成小山,他这名“尖兵”的意志愈战愈坚。如今,徒弟们已能独挑大梁,而他依然每天第一个走进车间——创效的“先锋”,永不止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