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内蒙古分社 • 正文
 盟市动态

西辽河文化发展策划会召开:"母亲河" 焕发新光彩

2025年03月17日 13:02   来源: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3月15日电 题:西辽河文化发展策划会召开:"母亲河"焕发新光彩

  中新网记者刘文华

  三月的科尔沁草原乍暖还寒。14日,西辽河文化发展策划会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召开。来自北京、辽宁、吉林、内蒙古等地的考古学者、专家围坐一堂,热议让西辽河这条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亲河"焕发新光彩。

  2018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公布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并指出:“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西辽河文明与黄河文明、长江文明一道,成为中华文明的三大源头。

  2023年,《国务院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明确指出,将西辽河文明研究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支持红山文化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西辽河文明研究和红山文化遗址申遗由此上升为国家战略。

  最新数据显示,西辽河流域已发现史前遗址2300余处,其中36处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3年,国家文物局将其纳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点填补东北地区新石器至青铜时代文化谱系空白。

图为西辽河。(资料图) 通辽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晓琨以赤峰市红山文化遗址群为例,阐述西辽河文明的学术价值:“魏家窝铺遗址揭露的110余座房址,是迄今科学发掘面积最大的红山聚落;敖汉旗元宝山积石冢的‘南坛北冢’祭祀格局,与辽宁牛河梁遗址规制高度相似,实证了西辽河流域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枢纽地位。”

  区域协作是与会者的焦点议题。辽宁大学历史学部副主任、副教授郑钧夫直言:"西辽河流域涵盖内蒙古、辽宁、吉林、河北四省区,当前研究多局限于行政区划。"他建议成立实体化研究中心,统筹资源研究。

  通辽市宣传部部长赵航介绍,近年来,该市在开鲁县、扎鲁特旗、科左后旗以及库伦旗等地开展多次抢救性发掘工作,积极参与“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考古中国项目,针对柳河上游库伦南部地区先秦遗存展开专项调查,累计勘查面积达540余平方公里,发现先秦遗址361处。

  会议中,专家学者各抒己见,为西辽河文化发展研究工作进行顶层设计。窗外不远处的西辽河河水波光粼粼,焕发光彩。(完)

编辑:李爱平
图片新闻
  • 内蒙古金融监管局深入开展“3·15”金融消保教育宣传进企业活动
  • 瑞众保险内蒙古分公司“3·15”面对面守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 绑定工行卡最高得20元礼包!
  • 绑定工行卡享半价观影
  • 呼和浩特:直击“五供”单位消防安全联合演练
  • 中国人寿内蒙古分公司构建大消保格局 守护人民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