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内蒙古分社 • 正文
 盟市动态

通讯:让化德非遗“活”起来

2025年03月07日 17:17   来源: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3月6日电 题:让化德非遗“活”起来

  作者 田礼军

  在化德县公腊忽洞村鲁班凳的传承人景宏老师堆满各种木料和钻头、凿子、锯子等木工家俱的家中,几个青年学生正在安静地观摩鲁班凳制作过程中的锯、刨光、磨、钻、凿、抠等工序,景宏老师亲自示范制作步骤,每一步都细致入微,青年学生全神贯注,亲手触摸传统手工艺的精妙。

  “鲁班凳的制作工艺可谓繁复精湛,起初,爷爷的鲁班凳制作工艺较为粗犷,形态和使用方式都显得不够考究。然而,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这一传统手工艺品得以显著改进,如今,所制作的鲁班凳不仅外观更为精致,实用性也大大增强,2022年,我被评为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景宏,这位鲁班凳的传承人一边低头干活一边介绍。

  在化德县职业中学的一间教室里,不同于其他教室里的排排书本和读书声,这个教室里的学生都围坐在一起,或拿着泥料认真地塑造着轮廓,或手举各式工具小心翼翼地刻画着泥塑。

  刘汝鹏正在为学生上泥塑课,他一边搓揉着手里的泥巴,一边讲解捏泥人的的技巧,并不时和学生互动,一对一指导学生进行搓、压、挤、捏,将普通的泥巴变成了一件件富有创意的作品,让学生亲身体验一把捏泥人的快乐。

  职业中学开设泥塑教学课不仅丰富了职中劳动教育课程,同时让学生在特色泥塑课程中能够深入了解到泥塑的精湛技艺,感受泥塑的独特魅力。诚如刘汝鹏所言:“我们捏塑的是泥土,更是北疆大地的精神脊梁;我们守护的是技艺,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通过亲手制作泥塑作品体验到创作的乐趣,同时也能感受到北疆文化的深厚底蕴,这不仅是一次技能的学习,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承与体验。职业中学生跟随训汝鹏学习泥塑的曹俊如是就。

  职业中学开设泥塑课已经有7个年头,培养了近300多名泥塑爱好者,如今在北疆文化建设的大潮中,他在艺术道路上不断精进,他自己也取土成器,用粗粝胶泥塑就了“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姐弟情深”“丰收年”“守望”等诸多作品,正在让中国的泥塑艺术走向国际舞台。

  薛金花是化德县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虽已年近七旬,但薛金花潜心于艺术理想,使她的个人学识和艺术水准,如大山里飞出的金凤凰,声名远扬在乌兰察布市、内蒙古自治区,走向了全国。

  薛金花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参与到这门传承中来,她从2017年开始走进校园,为孩子们开设剪纸课程,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还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举办剪纸展览和讲座,让更多人了解并欣赏到剪纸艺术的魅力,此外,她还在孩子的帮助下,利用网络平台,开设线上课程,将剪纸艺术传播到更广阔的天地。在她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参与到剪纸艺术的传承与保护中来。

  薛金花采用单色、配色和套色技法,创作出花鸟、鱼虫、人物、生肖、戏剧脸谱、庆祝节日、抗击疫情、歌颂党的好政策、群众幸福生活和美好愿望等主题的数万件剪纸作品,作品精妙灵动、栩栩如生。(完)

编辑:崔博群
图片新闻
  • 绑定工行卡最高得20元礼包!
  • 绑定工行卡享半价观影
  • 呼和浩特:直击“五供”单位消防安全联合演练
  • 中国人寿内蒙古分公司构建大消保格局 守护人民美好生活
  • 中国人寿内蒙古分公司开展3.15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系列活动
  • 舞剧《胡笳十八拍》在国家大剧院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