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内蒙古分社 • 正文
 中新记者看内蒙古

呼和浩特:老家新事话青山

2024年09月23日 14:48   来源: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9月23日电 题:呼和浩特:老家新事话青山

  作者 梁良

  在这片被岁月温柔以待的大青山脚下,老家,这个承载着生长在敕勒川草原上无数代人记忆与梦想的地方,正悄然绽放着新时代的绚丽光彩。从一条条蜿蜒平坦的水泥路延伸到家家户户门前,到那一片片绿意盎然的生态大棚,再到那利用互联网思维打造的乡村旅游项目,每一处变化都在诉说着老家在新时代的华丽转身。

  “我的老家,大变样!”

  中秋假期,已经在外打拼了十几年的杨军回到了阔别已经的老家,呼和浩特市新城区讨思号村。

  “咱这村里上到99,下到刚会走个个都是喜笑颜开的。我真是既羡慕又欣慰呀!”杨军坐在自家的炕头上细数起了他眼中老家的新变化,村里随处散发的松弛感让他感慨不已。“村里有跟城里一样的幼儿园、小学,让孩子们能有好的教育资源。有活动室给喜欢唱歌跳舞、书法绘画的村民们活动的空间。还有城市都没有做到全覆盖的为老餐厅,让大家吃得好、花的少。甚至还有三甲医院的医生来村里给乡亲们看病。生活在咱的新农村真的是太幸福了。”

  杨军说,看到家里的老人有人管,孩子有人教,这让他们这些在外打拼的村里人放了心。

  和杨军一样,为老家近年来的变化感慨不已的还有老家在新城区保合少镇面铺窑村的石红梅。不过,她选择了放弃在城里的事业,回到老家来创业。

  “我在城里也是做餐饮的,2023年我回村发现我家门前修了一条通往圣水梁景区的‘彩虹路’,我跟儿子媳妇一合计,就决定把城里的饭馆关了,回村办民宿。”石红梅笑着说,自己这是“落叶归根”。

  是啊,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我想家了,不想再做没有根的浮萍。但是也不会仅仅因为这个就回来。毕竟一家人也要吃饭生活。”石红梅边说边一笔笔的算着帐,“我们的小院2024年年初开始营业,干了一夏天基本上就把我们在城里干一年的钱赚回来了。除去房租的开支,还节省了不少雇员的费用,我们的收入并没有因为回村而减少,反而多了不少。”

  “这是今年我们民宿的名气还没打出去,我想明年我们能比今年更好,山上风景越美,我们的收入只会越来越多。”在石红梅的计划中,她的儿子、孙子都会像她这样爱上大青山这片饱含着升级与希望的热土。

  “村子火了,我们富了!”

  “踏遍千山万水,只为心中最美的日出。”这是2023年初的一个关于呼和浩特市水磨村的热搜,从那时起大学生凌晨“爬青山看日出”的话题火爆全网。谁都想不到这个词会跟大青山脚下的这个有着近两百年历史的古老村庄有联系。

  “以前咱们山上啥也没有,光秃秃的,风大了还飞沙走石的,怪吓人嘞。撂荒地更是一片连一片。”水磨村村民李永刚回忆起过去,感慨良多。“随着咱们大青山生态的不断修复,山是越来越绿,游客也越来越多。后来村里人才知道咱们村呐,已经是远近闻名的‘网红’咯,好多外地游客都会把来咱村看青山、爬青山当做旅游打卡地。”

  “咱们祖祖辈辈当农民,谁想到会有一天端起了‘文旅’的金饭碗嘞。”在李永刚看来,大青山的生态越来越好,游客也越来越多,村里各色产业也层出不穷。村里的民宿一间接着一间的开,有的主打静谧安详、悠然自在,有的主打亲近自然、亲子共游,有的则突出的就是适合拍照打卡,出片效果一流。

  “村里的产业越来越多,我们村民的钱包肯定是越来越鼓。”李永刚笑着说,“我们村里人,再也不是靠天吃饭的受苦人咯。”

  说起“网红”,恼包村应该算作“网红村”的元老了。随着短视频的发展,有着“北疆的江南水乡”之称的恼包村一时间火遍所有短视频平台。今年“五一”假期,恼包村日接待游客的数量达到了21万人次。事实上,自2019年以来,村里累计接待了近3000多万游客。村民人均年收入由2012年的1600元增加到2023年的5万多元,增长了三十余倍。

  “有句古诗叫‘此心安处是吾乡’,我觉得挺适合我的。恼包虽然不是我的老家,但是它让我心安,那它就是我的家乡了。”说这话的是在恼包村经营一家餐饮店的李飞。

  李飞并不是恼包村村民,而是曾在大学城打工的“外来户”。“刚开始我就是每个周末从恼包村附近的大学城带上一些零食来恼包贩卖,赚些差价。后来生意越来越好,我就干脆租下了一个小商铺在恼包扎根啦。”李飞说,虽然不是本村人,但是看到恼包人气越来越旺,他也是从心里高兴的。“来恼包的游客都羡慕我们,我也为自己是恼包的新农民感到骄傲。”

  “新农村里的新气象!”

  大青山绿了,山脚下的村庄美了,村里的村民富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也更加坚定了。

  “如今党的政策好,我们的日子也跟着越来越好。看着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心里说不出的高兴和自豪。”这是居住在大青山脚下的村民们的心里话,家乡的变化给大家带来了满满的幸福感,日子自然越过越甜。

  “咱村里喜事不断,可是不咋听说谁家攀比着办事宴啦!”在呼和浩特市新城区生盖营村,大家热议着村里新添了几个大学生、谁家要办婚宴,直笑道村里的红白理事会“乡里乡亲代东”们要忙的团团转。

  说起这个代东团,生盖营村无人不晓。他们是由村内部分德高望重的乡贤和舞蹈队大妈们组成,是党员+乡贤+文艺团体的以党建为引领的村民志愿组织。

  通过改良代东词宣传红白事宴新要求,全程参与群众宴席,对宴席报备、餐标选择、礼金数目等逐一进行引导,帮助村民从繁重的习俗中解脱出来。

  “人情债少了,人情味更浓了。”村民彭月红由衷点赞。

  代东团里舞蹈队的大妈们还免费为村民提供代东+演出的一条龙服务,平均每场宴会为村民节约资金1.2万余元。

  随着乡村振兴的号角响彻内蒙古北疆大地,大青山脚下这些曾经静默的村落不再只是历史长卷中的一抹淡影,而是化身为活力四射的现代化新农村。在这里,传统与现代交织成一曲曲关于创新、关于发展、关于乡愁与希望交织的动人乐章,老家新事,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讲述着与青山共舞的新时代传奇。(完)

编辑:张林虎
图片新闻
  • 中国人寿鄂尔多斯分公司开展2024年“金融教育宣传月”活动
  • 华为、苹果新手机同日开售
  • 打卡大兴安岭山地草原:赏秋日绿野仙踪
  • 内工大学子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
  • “赤峰好物”组团进京 千余种特色产品将与首都市民见面
  • 第三届呼和浩特市青少年书画大赛作品展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