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活动期间的合影留念。胡昱先 摄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7月22日电 题:内蒙古师大学子暑期“三下乡”:脚步丈量祖国正北方
作者 奥蓝 孟伟东 张慧儒
“界碑是祖国领土和主权的象征。界碑神圣而不容侵犯,我们守卫界碑,就是守卫着祖国,守护着我们安宁的生活……”在75号界碑前,新巴尔虎左旗第二边境管理大队民警正在为内蒙古师范大学“石榴籽·边境行”实践团同学们讲授一堂“国防安全教育”微团课,带领实践团成员学习驻守国门、界碑的重要意义,讲述边防官兵、民警和巡边护边员心系祖国、情注边防的故事。
嵯岗镇,东与陈巴尔虎旗交界,西南与吉布胡郎图苏木毗邻,西北与满洲里市、扎赉诺尔区相连,北隔额尔古纳河与俄罗斯相望,边境线总长96公里。
在边境派出所民警带领下,实践团同学们踏上了同巡边防之路,一起用脚步丈量边境线。从上坡走到下坡,从初体验带来的期待和兴奋到走完巡边路后的汗水和不易,亲身体验了边境派出所民警和巡边护边员的严谨与艰辛,新眼感受了祖国边关的雄伟、祖国领土的神圣与威严,感悟边疆各族群众守边护边、建设边疆的爱国情怀。什么是界碑,为什么要爱碑、护碑?曾经,同学们也是有些茫然。活动中,老所长讲述界碑的由来及守护界碑的意义,讲述革命烈士阿尔斯楞为抢救坠入中俄界河额尔古纳河中的巡逻军马,而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同学们站在鲜红“中国”字样的界碑旁,眺望辽阔的祖国疆土。“走近界碑,才能真正读懂边关;走近界碑,更能感悟家国情怀,强边固防才能国泰民安”实践团 同学感叹到。
这是今年暑期内蒙古师范大学“扎根祖国正北方 内师青年边境行”2024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场景。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在边疆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高等学校,今年暑期,学校以加强国家安全教育为重点,发挥学校教师教育优势,组建6支重点实践团队,深入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锡林郭勒盟二连浩特市、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等7个盟市13个旗县区,重点围绕卫国戍边践行、教育关爱服务、乡村振兴促进、美育浸润人心等6方面开展活动,通过跨越千里的共建交流,将国家安全、民族团结的种子播撒进各族青少年心田。
实践团将深入北疆边境旗县乡村、边境口岸、“国门学校”,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在比学赶超中担责任,以实际行动助力亮丽北疆建设。(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