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内蒙古分社 • 正文
 盟市动态

奈曼旗庙屯嘎查:一座被历史唤醒的村庄

2024年07月16日 12:28   来源: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7月16日电 (刘文华 王阳)内蒙古奈曼旗庙屯嘎查,一座被完整保存下来的旧村,这里居住着蒙古族、汉族两个民族,从民居建筑和生活、劳动等特点习惯上,融合了蒙汉两个民族的游牧及农耕文化特点,历史可以追溯上百年。

  来过庙屯的人,都感觉找回了自己内心深处的“乡愁”,那令人向往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乡村生活,仿佛就是庙屯的写照。

  庙,已不在,只剩下名字。漫步在村庄林荫小路,几位年岁的老人蹲坐在篱笆墙下,闲谈间,聊起了庙屯的由来。据说,清朝初期,奈曼旗王府委派图斯拉格其帮助赤峰敖汉旗王爷“镇剿”,为了感谢和纪念这份感情,敖汉旗王爷就在庙屯村的位置上修建一座庙,随之这座小村称作“庙屯”。

  历史的记忆仍在。夕阳下,第十四任奈曼王爷苏珠克图巴图尔的孙子宝元旦用手轻轻“抚摸”着住过的老土房:“这个房子我们住了30多年啊,当年村里就那么40多户,一半蒙古族一半汉族,当时耕地少,各家各户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像样的。现在可好了,村里领着我们致富,就连这老房子现在也能派上用场了。”

  在建设新农村的同时,庙屯没有将历史一笔抹掉,而是将旧址小心翼翼地保留下来,复原老建筑,复活老习俗,复古老物件,一座具有蒙汉文化交融特点的旧村庄正被唤醒……2015年,奈曼旗委、政府决定从留住历史记忆、记住浓浓乡愁的角度,对该村的旧址进行了保留并建起了民俗旅游村,用最原生态的农村风貌原汁原味地呈现农村生产生活的发展变迁。2017年由全体村民作为股东,注册成立了内蒙古庙屯民俗休闲旅游有限公司。

  从习惯了游牧的蒙古族住上火炕,到世代农耕的汉族开始牛羊养殖,再到养马不再骑乘,而用来拉车耕种……地域广阔的科尔沁草原,物产丰富,蒙古族游牧文化和汉族农耕文化得到了很好的“碰撞”,而独特的民风民俗,让庙屯成为一个慰藉乡愁的地方。

  板打的土墙,泥搭的房子。辘轳,在园子中央。井绳,一圈又一圈地绕着那个时代,吊上来的水斗子,装满了捉襟见肘的生活。单薄的日子,落满尘土,已模糊了那个年代……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就是这样的,上岁数的人一看就好像一下子回到了那个年月。留下的这些供大家参观和回忆,是难得的好事。”古稀之年的王洪志老家在邻村,如今定居在北京的他看到庙屯的变化时泪眼朦胧。

  与旧址一路之隔,是一排排错落有致、红顶白墙的民房新区。

  “改造那年,全村40户土房户仅用一年的时间完成整体搬迁,新村用新的理念进行建设,尽量缩小新型农村与城市生活的差距,水电路讯房等基础设施及美化、绿化、亮化工程均实现了高标准建设,与旧址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近十年里,村负责人李巴图带领着村民过上了好日子,他感慨,旧村新村是一道之隔的两重世界,记录着蒙汉文化交融的生产、劳动方式改变,也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生活的巨变。

  “改革开放好多年,庙屯大地换新颜。路东泥舍今犹在,路西瓦房两重天。昨天吃糠咽菜苦,今朝生活比蜜甜!”这首打油诗如今在孩童口中传唱。

  2018年,庙屯被列为国家级“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示范村,自治区级“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示范村,2020年被国家民委授予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一座被历史唤醒的村庄,我们不禁要感谢留住历史的人们,让我们在记忆中行走,靠这老房旧巷,一砖一瓦来修复记忆,找回初衷。

  我们与往事对视,从静默中抬起头来,望着庙屯新貌,终于欣慰地听到先民们叹息的回音。庙屯的路,更加宽广,不忘历史的明天更加辉煌。(完)

编辑:张玮
图片新闻
  • 中国规模最大天然铀产能项目“国铀一号”开工建设
  • 内蒙古大漠致富曲:“乡村守护人”助力农产飘香
  • “敕勒川国际草业大会”将于7月13日在呼和浩特召开
  • 中国电信内蒙古分公司与内蒙古大学蒙古文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研究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 未来已来 中国电信助推蒙古文+“AI”驶入现实
  • 哈民遗址公园改造提升“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