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风光。 内蒙古森工集团供图
图为克一河森工公司培植户采摘丰收的黑木耳。 郑云涛 摄
图为满归森工公司瞭望员进行防火瞭望。 姜文宇 摄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7月11日电 题:内蒙古大兴安岭:绿海苍茫中的变与不变
作者 张玮 赵佳佳
仲夏之月,万物正盛。祖国北疆,绿海苍茫。作为“共和国林业长子”的内蒙古森工集团,着力抓好生态保护建设,加快构建现代林业产业体系,持续深化改革提升,经济发展实现了稳中提质、稳中蓄势,国内一流现代林业集团建设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
统筹“增绿”和“护绿” 高质量实现生态保护建设稳步完成
从林区开发建设初期到天保工程启动实施,从全面停伐到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内蒙古森工集团始终将森林防火作为保生态的主引擎,仅今年6月,在极短时间内高效扑灭24起雷击森林火灾。
为保护森林无恙,内蒙古森工集团实行一年春、夏、秋三季森林防火工作,持续加强森 林防灭火预防、扑救、保障体系建设。
当前,正值夏季雷击火的高发期,根据气候变化趋势和雷电活动路径,内蒙古森工集团在重点区域严密布防兵力,立足夏季雷击火防范,积极调整兵力部署,林区290座瞭望塔866名瞭望人员全天值守,卫星遥感热点、气象雷电测报、飞机巡护、高山瞭望与远程视频监控交叉互补,密切监视火情。持续实施靠前驻防,夏季南兵北调,向北部原始林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地区靠前驻防910人,森林消防队伍1181人全部移防北部林区,做到指挥、力量、装备“三靠前”,保持高度战备状态。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生态功能区总面积10.67万平方公里,森林面积8.37万平方公里,是寒带植物的王国,野生动物的乐园。森林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保育土壤、碳汇制氧、净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023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退化林修复(补植补造)完成4万公顷,完成计划的100.00%。2024年,造林总面积计划100.0431万亩,是国家实施“天保工程”“双重”工程以来林区造林面积最大的一年,推进森林面积和蓄积稳步提高。1月至5月,已完成35.5公顷。
“颜值”与“价值”共生 高质量实现林业产业发展稳中有增
5月19日,“醉”美G331国道莫(尔道嘎)漠(河)线自驾游路线正式开通。这条自驾游路线,连接起内蒙古与黑龙江的旅游热点,形成地跨两省区的“中国最北”旅游生态圈。
4月16日,内蒙古森工集团所属风天林草公司成功中标呼和浩特市等3盟市所辖29旗县(区)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森林资源野外调查及成果编制标的429.5万元工程项目,该项目属“三北”工程建设基础类项目,将为区域“三北”工程实施提供详实基础数据和建设方案参考,标志着内蒙古森工集团积极投身“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5月24日至27日,在呼和浩特、北京分别举办的内蒙古大兴安岭2024年文旅资源发布暨文旅产业资源端与市场端交流座谈会,引得参会嘉宾纷纷赞叹。
依托林区丰富的林下产品,内蒙古森工集团致力于统一注册商标、统一产品标识、统一加工标准、统一精深包装、统一产品推介、统一价格供应,全力打造“冷极”品牌。
森工集团充分挖掘资源潜力,推出桦树汁系列产品,因地制宜发展林果、林药、林菌、林蔬、林畜、驯鹿、水产等林下种植养殖业,推进沙棘、榛子等经济林培育。
把林业碳汇作为凝结生态保护建设成果的优质生态产品,努力架起市场与生态建设的桥梁,打通GDP向GEP转化的通道。截至目前,森工集团累计销售碳汇产品5600余万元。
民生“愿景”变幸福“实景” 高质量实现民生福祉稳步增进
“每天盯着手机,抢了2个多月还是挂不上号,使我和家人疲惫不堪,没想到通过健康服务6天就看上了病,太感谢了。”肖某由衷感激道。
今年年初,内蒙古森工集团职工家属肖某因病着急求医,却始终挂不到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号。5月21日,抱着试试看态度的肖某,通过手机呼叫视频医生提交了门诊协助申请,5分钟后,平台专案管理师便致电确认肖某的疾病情况,了解他希望就诊的目标医院、科室及期望专家,并启动服务。5月27日上午,肖某顺利在医院完成就诊。
2023年,内蒙古森工集团党委、森工集团、集团工会在内蒙古自治区总工会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下,联合中华志愿者协会申报并获批了职工健康服务项目,将为林区15万林业人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医疗健康服务。
据不完全统计, “森工集团职工健康服务项目”自今年4月27日启动以来,已累计线上问诊近6000次,知名专家会诊40次,门诊协助服务10次,住院协助服务4次,线上科普讲座3次,线下义诊1次。
目前,林区近3万名在职职工参与互助保障率100%。
内蒙古森工集团持续巩固困难员工解困脱困成果,做好送温暖、送清凉、金秋助学、困难员工家庭常态化帮扶、劳模和员工疗休养、普惠服务等工作。全面提升林业基础设施水平,加强道路建设,不断完善林区路网体系。完成好第十期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建设工作,协同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林区的有效延伸。大力实施产业培育、数字林区 创建等共富工程,持续增强职工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