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内蒙古新闻6月19日电 (刘文华 李萌)南宝力皋吐遗址博物馆位于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道老杜苏木境内。南宝力皋吐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距今4500年左右,被誉为“研究我国史前文化的一座宝库”,其规模大、保存完好、出土文物丰富,实属全国罕见。2013年5月,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宝力皋吐古遗址博物馆2015年动工建设,2017年布展完成并对外开放,馆内有特色商品展,陶器制作、原始印染等互动体验项目。为了增强实物性和直观性,最大程度还原史前先民的生活场景,博物馆建设了先民房舍18处、原始制陶、原始饮食、氏族议事、遗址复原展示区等场景,丰富的展品、特色的布展,充分展示了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厚重。其中,“人”形陶壶是典型的女性孕育形象,是南宝力皋吐遗址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国家一级文物。博物馆还利用数字网络多媒体技术,以3D动画的形式,全方位展现了史前人类生活方式和繁荣灿烂的史前文明。
南宝力皋吐遗址最早发现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是一处新石器晚期的墓葬群。2006-2009年间,考古工作者对遗址进行发掘,清理房址18座,清理墓葬295座,遗址出土陶器300多件,骨器、玉石器等 1000多件。“南宝博物馆是一座草原的文化瑰宝,它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史前文明遗产,展现着五千年文化的传承脉络,更彰显着各民族交流交融交往全过程,融入镌刻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并且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融合演进,是北疆文化的历史证明。”南宝力皋吐古遗址博物馆讲解员王首政说。
“北疆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通辽市深入挖掘科尔沁草原文化内涵,展现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草原文化之瑰丽,南宝力皋吐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北方农耕文明和游牧、渔猎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第一手考古资料,印证了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