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内蒙古新闻2月21日电 题:医者李椿:五十余载行医惠梓泽桑
中新网记者 张林虎
对中医传承,他不辞辛劳;对弱势民众,他广济四方;对医学医术,他博观约取……他就是李椿,包头市昆都仑区中医院原院长,昆都仑区政协第五、六届委员,昆都仑区第十四、十五、十六界人大代表。
1970年,15岁的李椿随父勤学3年,熟练掌握了中医理论和基础知识,18岁便进入昆都仑区中医院随师学习。学有所成后,年仅20岁的李椿便开始出诊,因他为人谦和,加之医术精湛,不久便得到了患者的认可,声名远扬。
回忆初学医时,艰苦的学习环境、枯燥的中医书籍,让当时的李椿心理落差很大,但一次下乡为牧民治病的经历,使他对医生这个职业有了新的看法。
冬天是草原上最艰难的季节,有一年达茂旗数次普降大雪,导致道路被封闭,部分牧民被冻伤,牧民们承受着严寒、饥饿和疾病的威胁。
“当时有位牧民不慎摔伤,因大雪封路,在家中苦撑了数日后,身体愈发疼痛肿胀。我们得知消息后,便和同事们冒着风雪,坐着牛车,一起赶往牧民家中,为其施以针灸,配合中药救治,同时挨家挨户为每一位牧民进行义诊。”李椿说。
这一次经历,给李椿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震撼。此后,他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为弱势群体治病、为家乡父老去疾。
从医生涯中,有件事情,让李椿记忆尤新。刚从医不久,一位接受他治疗的患者,专门从乡下到医院向他道谢,这令他非常感动。
“患者能把他记在心里,感激医生,就像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共同战胜了疾病这个敌人,尤感自豪。”李椿看来,这也正是众多医护人员,无论艰辛,依然坚守在医护岗位上的信念。
在李椿看来,医生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病人都会深深的记在心里,也能感受到医生的关心。因此,医生从接触病人的那一刻起,就应该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用心去治疗病人。“从医近50年,治病救人的成就感,让我倍感快乐。医学即人学,医生践行的就是一种为仁之道。”李椿说。
多年来,李椿一直躬身于临床,注重理论方面的研究和学术思想交流,敢于打破传统理论界限,提出诸多新理论、新观点,特别是在妇科、儿科及内分泌的中医治疗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
“学医之路虽然辛苦,需要终身不断学习,但这是一个能够帮助他人,挽救生命的崇高职业,我非常喜欢。学医要有爱心,更要耐得住寂寞,还要有悟性,不断探索进步,用最佳的诊疗方案,去救治患者。”李椿对记者说。
自2010年,李椿至今已培养数十名学生。中医药传承,老师应当如何传、学生又应如何承?
读经典、做临床、善思悟、拜名师、做科研、写文章,是李椿对学生的要求,这也是每一位名医成长的必经之路。
“要多尝试把患者挡在手术室外,要去做该做的手术,而不是去做想做的手术。”这是李椿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如今,看到每一位患者,他的学生都会思考能否用中医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去减轻患者的痛苦。
“胸中了了,下笔无方。” 说起年轻中医医生的短板,李椿这样感慨道。如何引导学生补足短板,李椿有他自己的办法。在他的门诊,学生先为患者问诊,详细记录病历,再由李椿问诊、开方。
“师带徒”是中医传承教育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形式。李椿说,在传承的过程,它能让人少走很多弯路,实行老、中、青医师“传、帮、带”的模式,对前辈的医学经验进行总结梳理,交流学习,再应用于临床。
为探索中医药传承创新和中医药高端人才的培养的新模式,充分发挥名老中医药专家的“传、帮、带”作用,推动中医药学术的继承与发展,李椿还以线下+线上直播的方式,举办了多场学术讲座。
“中医药文化是老祖宗留给我们宝贵的财富,让中医药走向世界,是所有中医药人的梦想,传承和保护好中医药文化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一定要不遗余力的传承薪火。”李椿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