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内蒙古分社 • 正文
 今日要闻

“从种子到种子”:中国北疆麦田展开航天育种“星空对话”

2022年12月05日 21:30   来源: 中新网

  中新社呼伦贝尔12月5日电 题:“从种子到种子”:中国北疆麦田展开航天育种“星空对话”

  中新社记者 张玮

  “今年选定的华垦麦3号、华垦麦4号两个品种已经开始它们的太空之旅。”小麦育种专家张春艳目送自己亲手挑选的1000粒小麦种子,搭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后,便埋头开始她在云南的小麦“南繁”科研工作。

  现任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农垦拉布大林农牧场农林试验站副站长的张春艳,从事小麦育种工作30年,见证了这里20年间航天育种的浪漫“星空对话”。

  拉布大林农牧场位于中国最北的边境城市——额尔古纳市,地处大兴安岭西北麓,呼伦贝尔草原北端,额尔古纳河右岸。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的小麦收成稀薄,有时甚至颗粒无收。

  为增产增收,并能种植出优质强麦,2000年前后,拉布大林农牧场引进加拿大的优质强筋麦品种“格莱尼”。

  追溯拉布大林农牧场第一粒登上太空的小麦种子,张春艳回忆,“来到呼伦贝尔的‘格莱尼’,籽粒不饱满、容易倒伏、产量偏低等诸多弱点凸显出来。”

  2003年,农科人员提出一个大胆的构想——太空育种,“格莱尼”成为被选中的“幸运儿”。

  太空育种是将精挑细选的种子搭乘航天器送到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的诱变作用,使种子发生变异再返回地面,经过不断选育培育出作物新品种的育种技术。

  张春艳还清晰地记得,2003年10月,她亲手优中选优的500粒“格莱尼”,搭乘第十八颗返回式科学技术卫星升上太空,进行辐射育种。

  “一颗种子从太空育种到正式投产,最短也需要11年。”张春艳告诉记者,通过太空辐射或杂交之后,进行4年的“北育南繁”稳定品种、2年产量鉴定、2年品种比较、2年区域试验,最后1年生产。

  “确定太空育种品种后,要从种子的特性上一粒一粒进行反复对比,种子的大小也要保持均匀。”用张春艳自己的话来说,每一粒能上天的种子都是万里挑一的“种子选手”。

  经过不断太空育种选育,“格莱尼”的特征特性有了很大提升,“太空格莱尼”品种成功诞生。2014年,该品种正式通过内蒙古自治区审定。

  张春艳自豪地说,如今,“太空格莱尼”能让每亩地增产约60斤,增幅达10%,按目前市场价计算,可每亩增收90元人民币左右。

  20年间,拉布大林农牧场19个小麦品种5次进入太空育种,实现了“从种子到种子”的演变。而每一粒种子都是由张春艳亲自挑选、亲手包装。

  张春艳说,这些种子试验成功、通过审定后,可以实现同纬度其他国家试种。

  在张春艳看来,太空育种可以让小麦种源更加丰盈,无论跨越几个11年,一粒粒种子的太空之旅让中国北疆麦田里藏粮于技,米满、面弹成为她的愿望。

  “目前,像适合水地种植的‘拉2577’品种已经逐渐推广至甘肃、宁夏及东三省等地。”张春艳向记者介绍。

  如今,拉布大林农牧场试验站已成为呼伦贝尔唯一一家进行太空育种的科研单位。

  “今年,拉布大林农牧场又有一个太空育种的小麦品种进入试验阶段,2023年将进行品种审定。”张春艳说。(完)

编辑:张玮
图片新闻
  • 集大铁路二标首榀箱梁成功架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