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内蒙古分社 • 正文
 科教文卫

药学教授研究“沙漠人参”十八年 带农牧民荒漠掘金

2022年10月14日 19:18   来源: 中新网

  中新网呼和浩特10月14日电 题:药学教授研究“沙漠人参”十八年带农牧民荒漠掘金

  作者 奥蓝

  “要是陈教授不科普,我们咋能想到锁阳竟然靠苍蝇传粉才能结籽!最初天天打药驱虫,苍蝇都杀光了!”14日,从最初一窍不通的普通牧民到如今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的致富带头人,徐强告诉记者,他遇到了贵人。

  时入秋冬,锁阳即将迎来药用价值最高的采挖节点。按照惯例,徐强和伙伴们这几天正忙踩点打标记。“照目前情况看,今年预计收获20吨左右。”

  锁阳生长于荒漠和半荒漠地区,因药用价值高,素有“沙漠人参”美誉。因过度采挖,野生锁阳逐年减少,而人工锁阳又缺乏成熟的种植技术,锁阳的产业化此前一直较为滞后。

  “我们想保护额济纳的生态环境,从锁阳与寄主白刺这种特殊的生长方式中也看到了商机。”2018年,动心了的徐强组织周边5户农牧民成立合作社,在300亩沙漠中人工培育锁阳。5年后,他们已经有了13800亩规范化人工锁阳基地。“我们合作社最高学历只有高中,最初啥都不懂。这些年就是一步一步跟着陈教授,才有现在的规模。”

  徐强口中的贵人,就是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贵林。自2004年被内蒙古大学从河北农业大学引进任教以来,陈贵林就与锁阳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个头不高,笑声爽朗,因常年野外调查晒得黢黑。“锁阳就像我的孩子,我一点一点地把它孵化出来。”

  十几年来,陈贵林带领团队奔走于荒漠深处,一边做科学研究,一边坚持不懈做种植技术推广。目前,团队已成功研发出锁阳生态种植的关键技术,并将锁阳产业链延长至多糖深加工全过程,累计推广人工锁阳种植面积达21万亩,帮助农民增收1.8亿元,间接带动3万人就业。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看似简单的道理,背后付出的可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仅“苍蝇授粉”这一项科研成果,陈贵林团队前后投入了6年心血。“当时,我们守在沙漠里从早到晚地记录,观察苍蝇的种类、掐着秒表计算落在锁阳上的频次,最后还要想办法用网把它抓住带回实验室进行鉴定。在实验室,我们要分析锁阳为什么会吸引苍蝇?它散发的味道里究竟有什么成分……”

  额济纳有些地方的锁阳为什么只开花而不结籽?为什么阿拉善左旗银根苏木生长的锁阳是甜锁阳?……这些实实在在困扰着农牧民的问题,都在陈贵林团队的一项项科技成果和专利中有了答案。

  之前,一位农牧民找到陈贵林,说他种植的锁阳不结种。团队实地走访观察,发现是因为一种害虫危害所至。由此,一项针对锁阳虫害防治的科研就此展开。数年深耕,最终形成了一篇完完整整的高水平博士论文和三项专利。“锁阳的虫害问题之前没有人写过科研型论文,我们是第一个。”

  这些年来,陈贵林团队不仅将科研成果写在大地上,其科研背后蕴含的学术价值和科研成就也将锁阳带上了国际舞台。

  “国际上对锁阳的研究很少,我们的工作好多都是从零开始,科研成果原创性非常强。”说起学术成果,陈贵林总是很有信心。据了解,陈贵林团队创作的《中国锁阳》,是目前国际上有关锁阳的唯一学术著作。

  “把我们的所学所用服务于地方的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让锁阳生态产业提高一个层次。”陈贵林告诉记者,像乌兰布和、库布齐沙漠等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人工种植锁阳会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有助于丰富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植被的恢复还会推动骆驼养殖和驼奶产业的发展,实现让沙漠增绿、农牧民增收的双赢之路。”

  “我还是民革中央三农委员会委员,我喜欢跟农牧民打交道。我想把我们的科研成果推广传授给农牧民,让他们少走弯路,帮他们增收致富,推动当地产业振兴,以产业带动乡村振兴。”自2005年以来,陈贵林每年都要义务赴基层为农牧民做讲座。这几天,他正在带着学生编写科普手册。“要把科研成果写成农牧民看得懂、看得明白的东西。这对基层很有用。”(完)

编辑:刘文华
图片新闻
  • 集大铁路二标首榀箱梁成功架设
  • 通讯: 中国现代名城鄂尔多斯重塑形象 让“平安”在这里触手可及
  • 通讯:“嘎查书记”张冬林:建设科尔沁草原上的新农村
  • 内蒙古首届“活体”昆虫大型科普展开幕
  • 【十年@每一个奋斗的你】“独腿小伙”乔海兵:做一名无所畏惧的“孤勇者”
  • 通讯:台青杨超闳行走黄河内蒙古段 :“这里的沙漠很拉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