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内蒙古分社 • 正文
 活力内蒙古

“国家的孩子”张健:根在草原 爱不褪色

2022年08月11日 17:35   来源: 中新网

  中新网巴彦淖尔8月11日电 题:“国家的孩子”张健:根在草原爱不褪色

  作者张林虎艾彦

  “是国家、草原和父母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养育之恩无以为报,我会把自己的经历讲给后辈们听,我的根在草原。”张健说。

  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全国粮食供应缺乏,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的几十个孤儿院面临粮食不足的威胁。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主动请缨,将3000多名南方孤儿接到大草原交由牧民抚养,这些来到内蒙古的孩子则被亲切称作“国家的孩子”。

  1961年7月的一天,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卫生院里,几个人在焦急地等待着,不时往窗外望去。

  乌拉特中旗位于巴彦淖尔市东北部,北与蒙古国交界,是传统的畜牧业大旗。

  “来了,来了……”当一辆大巴车缓缓停下,大家赶紧围了上去,迫不及待地想看看这群“特殊客人”--十几个来自南方的孤儿。

  在围观的人群里,胡彩萍便是其中之一。

  1956年,年仅17岁的胡彩萍工作不久后,便向组织申请到乌拉特中旗支援边疆建设。

  2年后,胡彩萍与同样支边的张凤歧相识并结婚。1961年,胡彩萍听朋友说,一批来自上海的孤儿即将被送到乌拉特中旗,朋友鼓励当时还没有孩子的胡彩萍抱养一个。

  “我们等了整整一天,直到晚上9点多大巴车才缓缓驶来,几个护士带着十几个孩子走进了卫生院。”在等待过程中,胡彩萍打定主意,要选孩子中最小的一个。

  谈及原因,胡彩萍说,孩子年龄小,记不住事,长大后也不会怀疑自己的身世。

  最终,胡彩萍抱养了一个只有1岁半的男孩,由于长期营养不良,孩子还不会走路,胡彩萍给他取名张健,希望他健康成长。

  事实上,抱养孩子的事,胡彩萍事先并没有跟张凤歧商量。

  “家里多了一口人,事先怎么不与我商量,这可是一个生命。”面对丈夫略带责备的语气,胡彩萍没有多说什么,转身走进厨房做饭,故意把孩子留给丈夫照看。

  张健从小讨人喜欢,笑起来呆萌可爱,瞬间融化了张凤歧的心。“我从厨房偷偷探出头来,看见他把孩子逗得咯咯笑,心里一下子有了底。”胡彩萍说,“我知道我做什么他都支持我。”

  牛奶、鸡蛋、肉……在那个困难的年代,胡彩萍和张凤歧的双职工家庭,给张健创造了相对较好的生活条件。

  “我兜里总有糖果和零食,逢年过节,妈妈还会给我准备很多小吃,让我送给邻居和小伙伴们。”在父母的悉心照料下,张健的身体长得越来越壮。

  张健回忆,自己从小贪玩,但无论多晚回家,母亲总是在巷口等着他,餐桌上总会为他留下热腾腾的饭菜。

  相比于母亲,父亲的爱显得严肃而又深沉。

  “父亲从来没有打骂过我,但我从心底里对他充满了敬畏。”张健说,每当自己犯错误时,父亲总会耐心地给他讲道理,让他好好反思,直至改正。父亲的谆谆教诲是他一生的财富。

  在父母的教导下,张健在生活中乐于助人,在工作中认真负责,多次被单位评为先进个人。

  父母毫无保留的爱给了张健足够的安全感,但一次和小伙伴闹矛盾,被对方嘲笑自己是“抱来的”。听到这句话,张健抹着泪跑回家询问母亲,母亲却说:“这件事等你长大自然会告诉你。”

  关于自己的身世,张健自此其实已经知晓,而这成为他和父母的默契约定,直至父亲去世,家人都从未提及此事。

  1987年,已经参加工作的张健夫妇又考上了成人中专,只能将5岁的儿子留给父母照看。“孩子小,母亲生怕孩子缺营养,每天骑自行车到5公里外的郊区给孩子打牛奶喝。”张健知道,父母将对自己的爱延续到儿子身上,这份浓浓的亲情让他永远铭记于心。

  2001年,张健第一次去上海出差。他曾独自在黄浦江边站了许久,这座繁华的国际大都市,让他觉得触手可及,又十分遥远。

  “我当时在想,如果没有被送到内蒙古,我可能会是个上海人,但是那个年代,我也许都活不下来。”来到内蒙古,遇见养父母,张健觉得自己足够幸运。

  如今,张健的母亲已过耄耋之年,张健也已年过花甲,可这份超越血缘、跨越地域和时间的爱,却永不会褪色。(完)

编辑:刘文华
图片新闻
  • 通讯: 中国现代名城鄂尔多斯重塑形象 让“平安”在这里触手可及
  • 通讯:“嘎查书记”张冬林:建设科尔沁草原上的新农村
  • 内蒙古首届“活体”昆虫大型科普展开幕
  • 【十年@每一个奋斗的你】“独腿小伙”乔海兵:做一名无所畏惧的“孤勇者”
  • 通讯:台青杨超闳行走黄河内蒙古段 :“这里的沙漠很拉风”
  • 鄂尔多斯:一座“长”在公园中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