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内蒙古分社 • 正文
 内蒙古新闻

内蒙古黑土地上的“夫妻档”:扎根“泥土” 诠释最美芳华

2022年07月11日 16:03   来源: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

图为夫妻俩行走在田间。胡建华 摄

图为蒋加文培训各分场负责人。郭大蕾 摄

图为工作中的夫妻俩。胡立忠 摄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7月10日电 题:内蒙古黑土地上的“夫妻档”:扎根“泥土”诠释最美芳华

  中新网记者 张林虎

  从同学到夫妻,再到同事……28年前,蒋加文和马清艳放弃远走他乡,选择扎根在农业生产一线,在黑土地上书写对农业、农村、农民的炽热情怀。

  1994年,蒋加文、马清艳毕业于内蒙古哲里木畜牧学院农学师资专业,本可以登上三尺讲台或者远走他乡,但二人双双选择到基层农业生产一线一展身手。如今,他们的身份是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开鲁县保安农场农业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

  “现在苗期管理重点是防虫,苞米苗有白化苗,是缺锌肥,咱们把锌肥和打虫药掺到一块儿打,这样的话就不用二次喷药了。”见到蒋加文和马清艳时,夫妇俩正在保安农场玉米地作技术指导。

  保安农场三分场以“党支部+合作社+职工”的经营模式,调整传统发展方式,推广玉米密植种植技术,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秧苗的涨势、田间管理的注意事项,都需要蒋加文和马清艳夫妇答疑解惑。

  年纪轻轻,却整天待在农村,和土地打交道,许多人不能理解夫妻俩的选择。马清艳却说,每个人都有自己要走的人生道路,无论当初因为什么选择了农业,现在的她每天都过得很充实。

  “这些年,我俩一直在基层搞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新品种引进和新种植模式的研发、推广,感觉和农民接触,更接地气、更舒服。”马清艳坦言,看着农民从播种、到张苗、再到收获,她打心里高兴。

  “他们俩经常到我们分场田间地头来指导,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给我们讲课,老百姓都听得明白,都特别喜欢这样的讲课方式。”保安农场三分场会计周玉红说。

  除了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宣传推广种养殖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思路,为职工增收创新提供“点餐式”培训指导,夫妻俩还借助互联网平台,组织职工线上学习。

  “我们每天在平台提问题、回答问题、发表日志和学习农业实用技术,并将农牧科技视频和科技讯息分享到分场职工群、农技推广群、科普科技群,解决职工群众农牧业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提高职工科学种田水平。”蒋加文说。

  生于农村,长于农村,蒋加文、马清艳继承了父辈们吃苦耐劳的品质,怀揣着“三农”的深厚情感,在农业的领域,闯荡着属于自己的天空。他们把田间地头当作“实验室”,而这个大平台也给夫妇俩的科研注入了新的活力。

  28年来,夫妇俩痴心农业农村、服务农民增产增收,累计推广农业适用新技术100多项,引进玉米和红干椒新品种60多个,发表专业论文6篇,获得国家专利5项,其中玉米“44型”种植技术等发明专利技术3项。

  值得提及的是,夫妇俩坚持1300多天将科普指示分享给农户。“我们每天都找最新的玉米或红干椒科普资讯、科技知识,选择通俗易懂的、图文并茂的转发到微信群,让农户能更直观地了解新技术、新技能。”马清艳说,虽然事情简单,但每天坚持做、重复做,也做得津津有味,感觉很有意义。

  2019年,蒋加文、马清艳成为通辽市农牧专家库成员;2020年,夫妇俩连续两年被中国科协评为全国优秀科普员。

  之后,二人先后被内蒙古科学技术协会评为优秀科技志愿者、优秀科普信息员。今年1月,他们又同时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第二届“互联网+农技推广”服务之星。

  “百姓既然为我们‘搭好了台’,我们就要‘唱好戏’。”28年来,夫妻俩扎根“泥土”,互相学习、互相鼓励,成为乡村振兴广阔舞台上的“夫妻档”,在多彩的乡村田野干得风生水起,用奋进的青春诠释最美芳华。(完)

编辑:张林虎
图片新闻
  • 内蒙古首届“活体”昆虫大型科普展开幕
  • 【十年@每一个奋斗的你】“独腿小伙”乔海兵:做一名无所畏惧的“孤勇者”
  • 通讯:台青杨超闳行走黄河内蒙古段 :“这里的沙漠很拉风”
  • 鄂尔多斯:一座“长”在公园中的城市
  • 鄂尔多斯康巴什区发布区域公用品牌 上线惠民助农平台
  • “再给我一次选择,我还当警察”——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郝建新同志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