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内蒙古新闻9月1日电 题:呼和浩特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实现“破局”
作者 白小森
“十四五”以来,呼和浩特市将科技创新置于发展全局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引领,在科技事业领域取得显著进展。如今,科技创新对“六大产业集群”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为“四大产业带”集聚化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一幅“科技强市”的宏伟蓝图正加速绘就。
锚定战略目标,构建创新政策 “强支撑”
呼和浩特市始终紧跟国家与自治区发展步伐,积极落实各项战略部署。2021年,围绕“打造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要求,将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列为“六个区域中心” 建设的首要任务;2022年,借力自治区“强首府”战略,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2023年,在《关于支持呼和浩特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支持下,全力推进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2024年,市委出台《关于建设科技强市推动首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实施科技创新 “九大行动”,全面提升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能级。
为激发创新活力,呼和浩特市科技局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布局,相继出台《关于全面优化创新生态的实施意见》《呼和浩特市推进科技“突围”工程实施方案》等政策措施,形成“1+4+N”科技政策体系,为科技创新生态筑牢“四梁八柱”。在助企服务方面,创新采用“免申即享”模式,企业无需主动申报,经旗县区收集审核、市级部门复核公示后,奖励资金直接拨付。2021年以来,已为1262个创新事项兑现近1.2亿元,真正实现 “政策找企业”。
赋能产业升级,解锁创新引领“金钥匙”
在科技创新的赋能下,呼和浩特市重点产业集群发展势头强劲。作为“中国乳都”,呼和浩特市乳业依托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凭借 “突围项目+国家平台+顶级团队+产业集群”模式,组建近百人的院士领衔技术团队,在乳深加工、中国特色奶酪等6个方向实施50个项目。其中,“金典乳铁蛋白有机纯牛奶”依托首创技术,将常温纯牛奶乳铁蛋白保留率提升至90%以上,打破国外垄断,在2024年世界乳业峰会上斩获“新产品开发创新奖”。2024年,呼和浩特乳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全产业链营收突破 2800亿元,向“世界乳都”目标稳步迈进。
生物医药产业同样成果丰硕。依托资源优势,呼和浩特建成全球最大的口蹄疫疫苗基地、阿维素菌和黄原胶生产基地,金霉素、辅酶 Q10 产量全球第一,非洲猪瘟亚单位疫苗获批临床试验。金宇、齐鲁等一批科技型企业快速成长,建成三大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动保产品远销周边国家。数据显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产值从2020年的131.1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02.5亿元,2025年1-6 月实现产值110.1亿元,增速9.2%,占全市工业总产值8.2%,拉动全市工业增长 0.7%。
此外,呼和浩特市科技局围绕“六大产业集群”布局 232个重大科技专项和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2024年率先制定科技“突围”工作方案,在新型储能、特色乳业等领域取得“奶牛育种一号芯片”、绿电消纳新技术等标志性成果。同时,在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领域突破明显,碳化硅、金刚石等实现产业化,国内首条生物法丁二胺绿色示范线开工建设,储能系统新产品大幅提升电池能量密度。
汇聚创新要素,打造创新活力“未来城”
在和林格尔新区,空天跨尺度计量基准大科学装置建设正酣,项目汇聚“国字号”团队,采用“产业公司+研究院” 模式,推动国产高性能光栅与超精密跨尺度计量技术产业化。全市构建“一区一园四谷多平台”科技创新布局,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国家草业技术创新中心(筹)等关键战略节点支撑有力,京津翼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呼和浩特创新中心、上海交大内蒙古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呼包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金山国家高新区等园区发展势头良好。
2021年以来,呼和浩特市新增自治区级技术创新中心3家、重点实验室6家、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1家、院士工作站11家、技术转移服务机构21家。通过链接京津冀、长三角优质资源,探索“研究院+公司+基金”成果转化模式和 “三个一”模式,吸引黄维、饶子和等院士及顶尖人才入驻,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231个、高层次人才724人。“蒙科聚”创新驱动平台吸纳5929家创新主体,新增技术转移服务机构36家、技术经纪人2000名,转化成果7595项。2025年1-5月,全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收突破 63.8亿元,增速达101.3%。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强化。2025年上半年,呼和浩特市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招商的高新技术项目达98项,占比39%,新引进华为北方基地、中电信量子等科技型企业,新注册科技型企业830家,同比增长13.85%。
下一步,呼和浩特市将在脑机接口、人工智能、空天计量、合成生物等未来产业领域持续发力,抢占新赛道,全力打造祖国北疆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创新动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