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内蒙古新闻11月17日电 题:孙浩渺:草原姑娘“粉”上国潮新“时裳”
中新网记者 张玮
冬日暖阳遇上华夏服裳,草原姑娘孙浩渺终于实现了自己从小的“仙子梦”。
近日,孙浩渺集结190多名汉服coser,在科尔沁草原上成立了兴安盟首个汉服协会。
1989年出生成长在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的孙浩渺,从小就对电视剧里的古装很感兴趣,“那时候,我觉得他们穿的衣服仙气飘飘,特别美。”
“这可能就是令我成为‘斜杠青年’的起因吧。”孙浩渺调侃道,大学本科学习法学,毕业后通过司法考试并进入公安部门工作,但她心中一直存有对汉服文化的热爱。
孙浩渺还记得2014年去北京学习的时候,看到街头有穿着汉服的女孩子,“那一次给了我实现梦想的勇气,我拥有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套汉服。”
“即使当时买的汉服形制是错的,但它见证了那个曾经披着床单cosplay的小女孩长大了。”孙浩渺笑着说。
在孙浩渺眼中,身着汉服,感受古人智慧的诗意与浪漫,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把自己置身其间,才能碰撞出想象中的世界。
第一次穿汉服走在大街上,孙浩渺受到不少关注,“当时也会不好意思。”
而孙浩渺坚持日常穿汉服的自信,是来自一位路人的肯定。
“当时,我穿着一件明制交领袄,被一位奶奶认了出来,当时真的超级开心。”孙浩渺说,虽说汉服文化古老且浑厚,但并没有被现代人忘却,“而汉服也不是专属于年轻人的新鲜行当,它是我们的文化瑰宝。”
从那以后,孙浩渺从圈地自萌的“爱好者”变成传播汉服文化的“同袍”。
2016年,孙浩渺开始张罗周围的“同袍”们一起学习和展示汉服文化。
孙浩渺告诉记者,最开始她看图文类的书,后来看一些比较有科普意义的书,以及关于宋、明服饰的研究文献。“随着互联网越来越发达,现在也会通过上网课学习汉服文化。”
“每周我都会通过微信群分享关于汉服的小知识,如汉服的形制、传统节日的由来、传统纹样的介绍、对博物馆展出的汉服文物讲解等等。”孙浩渺说。
这些年,热爱汉服文化仿佛深深地刻在孙浩渺的骨子里,家里的汉服有百余套,在她结婚、过生日、过年过节的时候都会穿着比较考究的汉服。“汉服陪我度过了每个重要时刻,它就是生活方式的一种呈现。”
“今年端午节和七夕节,我们通过仿古人的方式过节,吸引了不少市民。”孙浩渺津津乐道地讲述着,“端午节我们缝制了一些香包佩戴,穿着五毒衣、编制佩戴五彩绳,走上街边为市民讲解‘避五毒’的故事。七夕节的时候,我们也举办了汉服走秀,让市民了解各个朝代服饰的演变,并且设置了投壶、斗巧、点茶等传统游戏来感知传统文化。”
如今,汉服协会成立,传播汉服文化有了更好的平台。“我们计划在每年花开的时候,穿着漂亮的汉服过花朝节,也会举办成人礼(男子及冠礼、女子及笄礼)、传统汉婚等文化活动。”
汉服协会里的会员们来自各行各业,其中,35岁以下会员占总数的90%以上,28周岁以下的占85%。
让孙浩渺特别自豪的是,“同袍”们都能各显神通,有会做发饰的簪娘,也有会化古妆的妆娘。“每一次活动,我们都能做到‘自给自足’,且不偏离历史轨道。”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这是对唐制汉服最传神的表达。”孙浩渺说,现代社会中充斥着瞬息万变的潮流节奏与时尚风向,然而,自始不变的文化沉淀历经每一次时代的更迭,萃取精华,便能成就经典。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中国汉服市场快速发展,2022年市场规模预计达125.4亿元,2025年有望达到191.1亿元,同比增长13.2%。
“‘国风’于此,必是当潮。”面对带领越来越多年轻人“入圈”,让汉服渐次“出圈”,孙浩渺信心满满,“无论是穿越,还是复古,这都是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外在表达。”(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