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内蒙古新闻10月2日电 题:多元发力解民忧 书写基层治理“金河答卷”
中新网记者 张林虎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金河镇综治中心将新时代“枫桥经验”融入基层治理,通过统筹司法所、派出所、法庭等多部门力量,构建起集矛盾化解、资源共享于一体的综合治理体系,让“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成为现实。
阵地“强基”:400平米空间藏着“便民密码”
走进综治中心,醒目的标识牌为群众指引方向,这个约400平米的空间科学划分为接待室、调解室、法律援助室等7个功能室,从群众等候到矛盾调解、从法律咨询到档案留存,形成全链条服务闭环。“不用跑多个部门,在这里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门路。”刚办完业务的村民说道,规范化的场所设置让综治中心成为名副其实的亲民“桥头堡”。
部门“联战”:拧成化解矛盾“一股绳”
综治中心的高效运转,离不开多部门的协同发力。目前,社会治理办公室、司法所、派出所、法庭、律师事务所等11支力量已入驻中心,3名专职人员与7名派驻骨干组成专业团队,更有一套严格的考核机制保障履职效能。“以前邻里闹纠纷,找村里、找派出所,现在中心‘一揽子’接手。”据统计,今年以来中心已受理矛盾纠纷52件,化解49件,化解率94%,其中邻里纠纷、土地纠纷等高频诉求占比超八成,均通过“一站式”服务得到妥善处置。
机制“提效”:从“被动接访”到“主动排查”
“网格党小组+专职网格员+联户长”的基层微治理模式,让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为做好思想疏导和人员稳控工作,实时掌握重点人员思想动态和行动轨迹,711名联户长与47名专职网格员化身“探头”,每周入户排查婚恋纠纷、邻里纠纷、经济纠纷、土地纠纷等问题,密切关注辖区重点人员,建立管理台账,分片、分类型建立“四包一”责任制,规范约束重点人员活动,确保不出现漏管、失控问题。
日常排查中发现的问题先在村级矛调室初调,疑难案件再上报镇中心分流处置,调解后还有专人回访满意度。而专门督办小组的设立,确保在法定时限内办结,让群众诉求“件件有回音”。为实现“统筹调度全面、服务群众有力、源头管理有效、自治意识提升、治理动力增强”的基层治理工作目标,金河镇不断推动农村基层治理水平提档升级。
科技“赋能”:高空监控守护“田间平安”
铁塔挂载的22个全景高空摄像头、4个热成像设备,织就了金河镇的“智慧防护网”。这些设备实现对田间地头、道路河流、铁路沿线的全天候监测,数据实时上传至智慧乡镇平台,通过智能大屏、电脑、手机联动形成闭环处理。“以前地里的农作物遭破坏不好追溯,现在监控能及时预警,处置效率提高不少。”信息化建设让基层治理从“人防”转向“技防+人防”,为综治工作装上“智慧芯”。
十年纠纷一朝解群众满意笑开颜
不久前,9户农民因土地租赁合同纠纷奔波十年的难题,在综治中心得到圆满解决。2014年,这9户农民与李某签订合同建设蔬菜大棚,后因土地性质问题施工受阻,4户已建大棚被拆除,土地荒废十年,租金返还协商无果。中心接访后立即分流至自然资源所,联合调解员与法庭法官,从政策、法律、人情多角度劝说,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协议:解除合同,李某分期返还租金并赔偿4万元经济损失,协议完成司法确认。回访时,9户农民均对结果表示满意。
如今的金河镇综治中心,已经成为基层治理的“主心骨”,从矛盾化解到风险防控,从便民服务到科技赋能,用实实在在的成效,书写着新时代基层治理的“金河答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