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内蒙古新闻8月17日电 (刘文华 越萨茹拉)走进科左中旗门达镇,映入眼帘的连片稻田郁郁葱葱,绿油油的水稻整齐地立在田间,棵棵稻苗茁壮成长,微风拂过,稻浪起伏,沙沙作响。
门达镇素有“科左中旗小江南”和“稻米之乡”之美誉,这里的水稻长势喜人,但今年却有着不一样的热闹与期盼。今年,门达镇推广将千余亩旱田成功变身水田,门达镇广巨屯村正是这场“旱改水”变革中的首要一环,当地农牧民切实感受到了这一举措带来的显著效益。“每年雨季,我们的地块容易发生洪涝,种玉米减产是常有的事,严重时甚至颗粒无收。我们一年的劳作,收获甚微。今年镇里根据我们当地的土壤和气候特点,组织一些农户改种了水稻,现在长势特别好,丰收在望”种植户樊玉山难掩喜悦。
广巨屯村耕地面积中有近千亩耕地属于易发生内涝的地块,每到雨季,这些地块便成了“重灾区”。为了改变这一困境,让农户不再“看天吃饭”,广巨屯村农作物种植调整首先推进“旱改水”项目。2024年,门达镇率先在375亩土地上尝试种植水稻,秋后增收显著。看到项目带来的好处,2025年度,广巨屯村继续发力,又落实了500余亩的“旱改水”种植水稻。连续两年的推进,让越来越多的村民看到了增收的希望。
“我们在‘旱改水’地块选择了种植‘超级稻’‘香稻发9’两个品种,这两个品种产量稳定,而且食用口感也深受大家喜爱,市场销售前景好。每亩收益能达1000元,种植户还可以享受耕地补贴、轮作补贴。”门达镇广巨屯村党支部书记张治国介绍说。
门达镇有着多年种植水稻的丰富经验,在面对低洼易涝耕地带来的难题时,门达镇党委、政府积极转变思路,巧做 “水文章”。通过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将部分低洼旱田改造成高产水田,成功地把宜涝地劣势转化成了增收的优势。今年,门达镇的水稻种植总面积已达到5000亩,辐射带动6个嘎查村。“旱改水”水稻种植模式,有效应对了内涝灾害带来的损失,让农户的收入更加稳定,还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打造门达镇新的特色亮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