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内蒙古新闻7月22日电 (刘文华 梁超)7月21日,第九届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进入最后一天,呼和浩特国际会展中心通辽馆内,非遗版画体验区仍有不少游客驻足。“这是我第一次见这种非遗版画,刻得真清楚,还能自己上手试试,太有意思了!”游客张静雅一边擦着手上的油墨,一边举着刚完成的作品笑言。从开馆到闭馆,五天里,“情醉北疆悦来通辽”的展区内,游客们的赞叹与不舍,藏在指尖的温度里,映在目光的欣喜中。
在非遗互动区的木刻工作台前,围着一群跃跃欲试的游客。“以前只在画册里见过版画,今天亲手握着刻刀才知道,这每一笔都藏着功夫。”张静雅说,传承人手把手教她如何下刀、如何转腕,“刻出第一根线条时,突然懂了为啥老手艺能传下来,这不是简单的重复,是带着感情的创造。”展台旁,刚完成的版画作品层层叠叠,有蒙古马、有勒勒车,每一幅都带着游客的手温。
在手工文创区的牛皮包展台前,游客陈曦正仔细抚摸着包上的刺绣纹路。“你看这针脚,纯手工缝的,牛皮也厚实,背上特别有辨识度。”她举着刚买的包给同伴看,“非遗工艺不是老古董,做成这样的日常用品,谁能不爱?”不远处,萨日朗手工制品展台前,游客王雅玲挑了一对耳环:“这上面的花纹是蒙古族的吉祥图案,做工多精美!买回去给朋友当礼物,让她们也知道咱们草原手工有多棒。”
“打开这个‘秘境之门’,科尔沁的草原、湖泊、美食全出来了!”游客杜长春正对着互动屏给家人视频,屏幕里,大青沟的溪流正顺着山势蜿蜒,扎鲁特草原的羊群像撒在绿毯上的珍珠。“你看这些景色多开阔,光看画面就觉得心里敞亮!”他笑着说,本来只是随便逛逛,这下被种了草,“必须攒个时间去通辽,按这上面的介绍,挨个儿打卡!”
展馆门口的盖章处,游客们排着队,把“通辽馆”的纪念章盖在本子上。“我排了20分钟队呢!”游客王可馨举着盖满印章的本子,“这里的文创特别可爱,还有版画体验、手工制作,比课本上的草原文化有意思多了。下次文博会,我还来通辽馆!”
游客们这些带着笑意的话语,正是通辽馆最生动的注脚。在这里,木刻刀下的版画让非遗传承有了烟火气,手工皮具上的纹路让传统工艺成了日常风景,“秘境之门”的光影让远方草原成了“必去清单”,盖章本上的印记让年轻心灵与地域文化撞出了火花。通辽以文博会为窗口,用“体验感”打破文化与生活的隔阂、用“烟火气”架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用“向往感”激活文旅融合的动能,让文旅不再是简单的“看与被看”,而是让每一位游客都成为文化的参与者、传播者、传承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