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内蒙古新闻7月20日电 题:从林海到心间:探寻鄂伦春民族文化传承
作者 陶语嫣 王倩 林可 黎原
走进鄂伦春民族博物馆的展厅,一位来自北京、年近八旬的大爷静静伫立在展板前认真地抄写。记叙着鄂伦春族对自然、祖先与山林的敬畏的文字,在异地来客心中唤起深沉的共鸣。“我对他们的文化很感兴趣。”他说。
7月18日,记者走进位于大兴安岭深处的鄂伦春民族博物馆,探寻这个以狩猎文明为根基的民族,在岁月流转中留下的生活印记与精神传承。
“我最感兴趣的是鄂伦春民族服饰中的狍皮帽子。”来自北京的学生王妍说,“皮革鞣制的工艺非常独特,我希望不仅在博物馆中‘看’,更能走近这门手艺,了解它背后的非遗传承。”
四川游客高云倩则将鄂伦春与鄂温克两个民族进行比较。此前她刚读完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书中讲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很打动我,这样的理念也体现在鄂伦春人的生活中。虽然他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仍然尊崇自然、与之和谐共生,这种理念正是当下可持续发展中值得借鉴的方向。”
鄂伦春民族博物馆讲解员刘丹妮介绍,博物馆最具特色之处在于展示鄂伦春民族独特的狩猎方式与生活样态。“他们以山林为家,独树一帜的生存方式令人敬佩。”
“希望让更多人看到桦树皮技艺。”鄂伦春自治旗级桦树皮制作技艺传承人孟淑玲向记者展示了相关工艺品。她正在尝试将这项传统工艺以耳环、项链、小挂件等形式融入日常生活。“不仅要传承,还要创新。希望这门技艺不止留在本地小圈子,而能走进北京、上海的大市场。”
另一位传承人吴秀春自幼接触多种民族工艺,最终钟情于鄂伦春剪纸。“我们的剪纸粗犷质朴,多表现自然风物。”她说,有时面对自然与生活,会突然生出一种“必须剪出来”的冲动。“那是一种从内心流淌出来的创作欲望。”她希望未来能更加深入学习,将这门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在她的指导下,不少游客也尝试动手体验剪纸的乐趣。
呼伦贝尔市级鄂伦春族兽皮制作技艺传承人吴晨丽则将这门技艺视为民族精神的延续。十八九岁起,她便跟随姑姑学习兽皮技艺。从最初的迷茫到后来的热爱,她逐渐坚定了传承文化的责任感。“我们民族几百年来在森林中坚强生存,兽皮技艺正是那段历史的体现,也折射出民族坚韧的性格。”当天,不少游客试戴了具有代表性的狍角帽,感受这份文化的独特魅力。
鄂伦春民族文化正在代际之间传承,在跨越地域与年龄的交流中焕发出新的活力。越来越多年轻人走进这片森林边缘的民族聚居区,在传统中寻找灵感与归属,也让非遗真正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