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内蒙古新闻4月25日电 题:打疫苗 护健康:解码疫苗接种的实践与创新
作者 张林虎 张欣
4月25日是第39个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活动主题为“打疫苗、防疾病、保健康”。近年来,随着新发传染病风险与慢性病负担的双重压力交织,疫苗接种正从“防控特定传染病”逐步扩展为涵盖全生命周期、全人群健康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阶段的基础免疫仍是重中之重,国家疾控部门与各级政府陆续出台政策,引导疫苗供应能力提升、覆盖范围扩展以及基层接种服务能力加强。疫苗接种制度已构建覆盖全国的基础网络
我国实施免疫规划制度以来,逐步建立起覆盖城乡、以预防为主的疫苗接种网络。截至2023年底,全国共设有约4万个疫苗接种单位,年接种剂次超10亿,覆盖率稳定维持在较高水平。国家疾控局数据显示,现行免疫规划疫苗对14种法定传染病实现有效控制,部分疾病发病率下降超过99%。
疫苗在控制传染病方面的效果已被广泛验证。以乙肝为例,1992年我国1至4岁儿童中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为9.67%,到2020年已下降至0.30%,疫苗接种对阻断母婴传播发挥关键作用。
此外,自2000年以来,我国连续多年无本土脊髓灰质炎病例报告;麻疹、百日咳、白喉等疫苗可防疾病发病率降至历史低点。根据《2023年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效果评估报告》,免疫规划疫苗对相应疾病的保护效力普遍超过90%。
除国家统一免费提供的免疫规划疫苗外,非免疫规划疫苗在过去十年中快速增长。2022年,我国非免疫规划疫苗市场规模达780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0%。HPV疫苗、肺炎疫苗、水痘疫苗等产品呈现高需求态
尽管儿童接种覆盖面广,但青少年、成人与老年人群体的疫苗接种率仍存在明显差距。据中国疾控中心数据,2023年我国成人群体乙肝抗体检测阳性率低于60%,部分人群免疫“空窗期”较长。专家建议建立更完善的成人疫苗接种记录管理机制,并推动用人单位、医保系统探索“疫苗+健康管理”的集成路径。
2024年起,多个新型疫苗获批上市,如国产带状疱疹疫苗、吸附无细胞百白破五联疫苗等,为提高接种便利性与依从性提供技术支撑。产业链上游的疫苗原材料国产替代亦取得进展,增强了疫苗供应安全性。例如,近年来广受好评的民海生物推出的双载体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已在市场投用。该疫苗采用两种蛋白载体结构,旨在降低免疫干扰风险,是目前全球少数采用该结构的产品之一,更被收入2025版药典,成为国内唯一录入药典的13价肺炎疫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