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内蒙古分社 • 正文
 盟市动态

83岁蒙古族“朗读者”——李宝音朝古拉的诗和远方

2025年04月23日 16:50   来源: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4月23日电 (刘文华 白阿古达玛)四月的科尔沁草原泛着新绿,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奈曼旗,83岁的李宝音朝古拉老人坐在家门前,手里捧着一本泛着墨香的《清河》——这是他2023年出版的诗歌集。阳光落在老人沟壑纵横的脸上,那些被岁月刻下的纹路里,藏着半个多世纪与书为伴的故事。

  “我是喝着清河的水、听着牧民歌谣长大的。”老人摩挲着一本泛黄的《蒙古语辞典》,眼神飘向远方。1943年,他出生在奈曼旗一户普通牧民家,童年记忆里满是羊群咩咩的叫声和沙窝子里呼啸的风声。上世纪50年代,当羊皮袄换成蓝布衫,他背着母亲缝制的布书包走进学堂,第一次翻开课本时,油墨香混着草原的草腥味扑面而来,“就像闻到了刚煮好的咸奶茶,一下子就醉了。”

图为李宝音朝古拉老人。 白阿古达玛 摄

  1960年,李宝音朝古拉成为了苏木中学的教师,一支粉笔、两袖清风,却把一本本诗集带进了草原教室。“那时候条件苦,课本都是油印的,但我总告诉孩子们,书里有比草原更辽阔的世界。”

  教书之余,宝音朝古拉开始尝试写诗。他把故乡的风、迁徙的羊群、牧民的欢笑都写进诗里。1965年,他的第一首诗发表在《哲里木报》上。“当看到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心里比喝了马奶酒还甜!”老人兴奋地比划着。此后,《花的原野》、《鸿雁》《花蕾》、《哲里木文艺》、《内蒙古日报》、《通辽日报》等期刊陆续刊登他的作品,2023年,他把毕生诗作结集出版,书名就叫《清河》——那是家乡一条蜿蜒的河,也是他心中流淌的诗脉。老人摩挲着书的扉页笑出了皱纹:“这书就像我的另一个孩子,里头藏着我放过的羊、教过的学生,还有这辈子读过的书。”

  如今,老人每天仍保持着读书写诗的习惯。清晨喝罢奶茶,他就坐在窗边读书,读到兴起时,会用蒙古语轻声吟诵。“有人问我长寿的秘诀,我说读书就是最好的‘补药’。”他拍拍自己的胸脯,腰背挺得笔直,“脑子动起来,心就不会老。”书柜里,那本泛黄褶皱的《蒙古语经典诗集》像极了他横跨草原与书海的人生。

  从牧羊少年到银发诗人,李宝音朝古拉的一生见证了草原的变迁,却始终没放下手中的书与笔。“只要眼睛还能看见字,手指还能握笔,我就会一直写下去。”老人望向远处的沙丘,羊群正像他诗里写的那样,缓缓移动成天边的云。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他用最朴素的坚持告诉我们:有些东西,比岁月更经得起消磨——比如对文字的热爱,对思考的执着,还有草原人骨子里的浪漫。(完)

编辑:
图片新闻
  • “联播”进乡村 这个村子有点儿“潮”
  • 通讯:北大博士后在鄂尔多斯500多天印象记
  • 呼伦贝尔草原上“春的希望”
  • 呼和浩特:民众体验脑机接口助残产品
  • 从沙海迈向“绿富” 探访内蒙古磴口生态治理现代化路径
  • 金价回落 呼和浩特民众选购金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