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内蒙古新闻4月22日电 (刘文华 吕彤)当传统中草药智慧遇上现代畜牧业,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通辽职业学院“中药材资源化利用”科研团队历时两年攻关用一项创新成果给出了精彩答案。
在传统中药材加工过程中,根类药材的茎叶等非药用部位通常作为秸秆还田,甚至丢弃,既浪费资源又可能污染环境。这些“边角料”却成为该科研团队眼里的“宝藏”。他们创新性地发现,这些“废料”中仍富含多糖、黄酮、粗纤维等活性成分,可通过科学配比转化为功能性饲料添加剂。
产学研协同创新破解行业发展难题
长期以来,中药材非药用部位的处置一直是困扰传统医药产业的共性难题。该科研团队通过系统研究发现:这些被长期忽视的“废弃物”实则是珍贵的生物活性宝库——黄芪茎叶中多糖含量高达12.3%,甘草根须粗纤维占比34%,益母草花穗富含独特的生物碱成分,经发酵、干燥和复合工艺处理后,显著提升饲料的营养价值和牛群抗病能力,这一研究发现也改变了行业对药材副产物的认知范式。
当前,母牛及肉牛养殖行业正面临饲料成本攀升和抗生素减量的双重压力。为此,该团队联合本地中蒙药种植企业与养殖场,以“职教科研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启动“中草药非药用部位牛饲料添加剂研发与利用”项目。
此次项目将中药学、蒙药学、畜牧兽医等专业课程与实践紧密结合,学生全程参与药材采收、成分提取及养殖效果验证,累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120余名。形成课堂搬到中蒙药种植、养殖基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教学模式。团队依托通辽市地域优势,将蒙中药材资源与草原肉牛养殖深度融合,构建“农—畜”良性循环体系。
突破核心技术实现“变废为宝”
团队以黄芪、甘草、益母草等本地常见中草药的废弃部位为原料,并针对不同药材特性,开发“复合菌种固态发酵技术”,创新采用“菌种配伍—动态控温发酵—智能检测—低温干燥”四级工艺,将基质含水量控制在30-50%,显著降低了能耗,使纤维质降解率提高40%,有效分解农药残留,其活性成分保留率达到85%以上,提升了转化效率,进而实现中草药废弃物中的蛋白质含量从8%提升至22%,达到优质饲料添加剂标准,也正是通过创新研究和工艺,这些“废弃物”的生物利用度提升60%以上。
同时,团队建立“药材-饲料”适配性数据库,筛选出5种适宜本地牛种的配方(如黄芪叶+甘草渣组合),增强配方中分子互作效能,形成生物可利用复合物,调控瘤胃微生态,促进纤维素分解菌群增殖的提升,激活代谢通路,提升肌肉生长抑制素表达水平,降低饲料成本。配方技术在养殖场推广应用后,饲喂饲料的牛群日均增重提高,犊牛死亡率大幅下降,缩短了母牛产后恢复时间,综合养殖成本明显降低。
解锁“绿色密码”应用助推地方经济发展
团队创新构建“基地-实验室-产业”三位一体的绿色实践教学模式,通过“认知实践-科研训练-产业应用”三阶段递进式培养路径,将课堂延伸至中蒙药生态种植养殖一线。依托校内绿色实训基地和市级重点实验室的科研平台优势,项目团队系统开展了中蒙药材非药用成分的深度研究,成功破解了天然植物资源的“绿色密码”,研发出环保型创新饲料配方。
团队与内蒙古奈曼旗中蒙药材种植基地和通辽通帮饲料厂、通辽市农牧局畜牧业发展中心等企事业单位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战略合作,构建了“科研攻关-绿色产品开发-生态市场推广”的全链条转化机制,显著提升了绿色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效率。为促进技术落地,师生团队深入了解药材非药用部位实际处理情况及药材在种植、田间管理及采收过程中存在的其他问题。课题组成员现场调查了中蒙药非药用部位资源的产量,并采收了部分黄芪和甘草的非药用部位作为后续课题研究材料。通过专题培训、技术指导、手册发放等形式,将《养牛与牛病防控技术》等自主研发的实用技术推广至生产一线,解锁了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密码”,为乡村振兴注入了“绿色动能”,助推地方经济发展。
通辽职业学院“中药材资源化利用”科研团队以创新思维和科技赋能,成功将中草药非药用部位“变废为宝”,不仅破解了传统中药产业的资源浪费难题,更开辟了绿色畜牧养殖的新路径。这一成果充分展现了职业教育在服务地方经济、推动产业升级中的重要作用,也为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通辽方案”。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产教融合、强化科研攻关,让更多“绿色密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现代农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职教智慧与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