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内蒙古分社 • 正文
 盟市动态

从“优拆围禁”到“收疏补管” 察右前旗黄旗海蝶变生态新活力

2025年03月24日 12:43   来源: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3月24日电 题:察右前旗“优拆围禁”组合拳 打出黄旗海生态新活力

  中新网记者 张林虎

  近年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立足建设祖国北疆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定位,经实地调研、专家论证、公开征求意见,确定了“减少人为干扰、推动自然修复”工作思路,成立黄旗海自然保护区修复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总体方案和9个配套子方案,以“优、拆、围、禁、收、疏、补、管”八项举措为抓手,共投入资金3.17亿元,实施项目33个,从河道疏浚、生态修复、农业四控、污水垃圾处理及保护管理基础建设等方面,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生态保护举措,让黄旗海重现草丰水美的动人景象。

  整合“优”化,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察右前旗对保护区范围进行合理调整优化。同时,组织力量编制完成了黄旗海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初稿),为保护治理工作提供了科学可持续依据。

  “拆”除退出,减少生态环境污染。察右前旗按照“拆除退出与促进发展相结合、解决老问题与化解新矛盾相结合、整治违法违规与引导合法经营相结合”原则,先后投资3500余万元,对保护区内16家养殖场(户)及进行了拆除退出。同时,区域化布局划定50个肉牛发展重点村,新规划42平方公里肉牛集中养殖区,及时出台了肉牛扩群倍增奖励扶持政策,引导养殖业有序外迁,既保护了生态,又保障了民生。

  为最大限度降低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影响,促进保护区内野生动物、森林草原植被和湿地资源休养生息,察右前旗实施了核心区围封并对已建成网围栏进行破损修复工作。目前,保护区核心区围封网围栏达到71.24千米。同时继续流转围封区域内耕地10653.9亩,统一种植牧草,实现了禁膜、禁肥、禁药和“水改旱”。

  污废同“收”,强化污染治理。为抓好保护区污水、垃圾、畜禽粪污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察右前旗加强保护区污水管网、垃圾转运及粪污处理、残膜回收等基础建设。目前,保护区内2个及周边18个村实现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畜禽粪污日产日清、有机肥还田。通过集中收集转化处理方式,最大可能减少了畜禽粪污、垃圾、污水、残膜对生态环境污染。

  “疏”“补”结合,加快生态系统多样性恢复。为加快黄旗海生态恢复,察右前旗开展了多项工作对黄旗海进行保护恢复治理。先后实施疏浚治理入湖河沟工程,疏浚治理重点河道2条26.69公里,生态小流域治理1000公顷,推动黄旗海粗水量和湖面面积稳步恢复。累计投入8556.6万元实施生态恢复工程,补齐了生态建设短板,逐渐恢复了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

  “管”控到位,村庄、农业、日常三管齐下。在村庄管控上,严控保护区内严把房屋圈舍新建、修缮审批关,严防新建扩建行为。农业生产方面,封停机电井637眼、拆除喷灌圈,推广高标准农田及水肥一体化技术,核心区内禁膜、禁肥、禁药,一般控制区推广试验降解膜和标准膜。

  同时,综合利用天(无人机巡航)、地(视频探头监控)、人(巡护人员巡查)相互策应、集体联动模式,对野生动植物及林草湿资源进行全天候智能监测,实现保护区连续多年零火灾事故。该模式以“智慧监管+刚性约束”双轮驱动,开创了自治区级保护区智能化管控先河,获自治区高度认可。

  乌兰察布市政协副主席、察右前旗委书记冀宏表示,下一步,察右前旗将继续在“管、建、治”三个方面发力,充分发挥生态保护智慧化监管中心作用,加强保护区内村庄管控和野生动植物的监管保护。

  “我们将继续从农业四控、垃圾处理、生态修复、保护区管理等方面实施9个项目,科学有效推动黄旗海生态修复与自然保护工作,保护好来之不易的生态治理成果,让黄旗海成为造福人民的‘母亲湖’。”冀宏说。

  随着一项项措施的落实,一个个工程的推进,黄旗海自然保护区实现“绿盾”问题点位零新增,区域生态明显改善,水域面积稳定增长,草原植被盖度达重度覆盖水平,黑鹳、东方白鹳、遗鸥、草原雕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种群显著增加,生态系统功能整体跃升,昔日的“塞外圣洁明塘”逐步恢复往日生机,如今的黄旗海正以蓬勃的生态活力,绘就了北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图景。(完)

编辑:崔博群
图片新闻
  • 中国银行内蒙古分行开展“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活动
  • 呼和浩特推出生育支持政策 生三孩补贴10万元
  • 内蒙古通辽:备耕春耕正当时
  • 内蒙古金融监管局深入开展“3·15”金融消保教育宣传进企业活动
  • 瑞众保险内蒙古分公司“3·15”面对面守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 绑定工行卡最高得20元礼包!